第五十九章县试(中)(1 / 2)
在龙门搜身时,贾凝倒仔细观察了一番,并没有发现有考生携带小抄而被发现,不过这仅仅是片面的观看,并不能说明周朝的科举没有舞弊现象。
贾凝走在前往号舍的队伍中间,最前面的是一号,最后面的则一百多号,他们依数排列在似一条长龙的队伍中。
整个的队伍整整齐齐的排列,在前往号舍的过程中,没有一个人交头接耳说话,皆是一声不吭,连监考之人都是如此。
因为在这里是不允许两人相视的,更不允许出声说费话,以防止有人作弊,除了有紧要之事外,比如实在憋不住要出恭上大号,所以整个队伍鸦雀无声,显得格外寂静,且天非常昏暗,似亮非亮,有一种朦胧的感觉。
这些考生的面貌大多数都颇为儒雅随和,清一色的头戴正白方巾,身着襕衫,穿缀白色交领,鞋靴是方头布鞋,旁人随便看一眼就可识别出他们的身份。
贾凝今日也是穿了一身儒雅襕衫,腰束了一条纹雀束带,头上横插着银簪,银簪是在金陵买的,颇为精致。
很快他们便走到了号房前,一排排的号房规则的排列在一起,一间紧挨着一间,每一间号房前都有着编号,且每一间号舍的直径大约有一米长。
贾凝面色平淡,如止水一般平静看着眼前这小小的号舍,再抬头一看,上面一小条黄牌匾上写着“十二号房”这四个大字。
确认准确无误之后,贾凝将眼前的挡板竖起,走了两步便进到了号舍中,坐下后再抬手将挡板放平。
随手将手中厚厚的考卷放在上面,还有自己携带的笔墨纸砚,整个动作没有一丝拖泥带水,而是一气呵成,非常迅速。
贾凝体验了一番古代科举的流程,这是现代人所不能体验的感受到的氛围,流程大致就是上述如此,但院试、乡试之后会比县试更加严谨。
贾凝看着眼前简陋、狭小的号舍,心中稍微感慨了一下,“恐怕前世的高考在一些方面都没有现在的科举这么严谨吧”。
想到这里,贾凝有些憋屈的屈了下腿,环看一周后叹了一口气,随后也不再想这么多了,在砚台上滴了一滴清水,用墨锭磨起了磨。
号房内的条件很简陋,通常只有上下两块木板,上面的档板用来书写,下面的是坐的木板,考生想要睡觉时,则可以将两块木板拼起来。
两块木板相加在一起大约有一米多长,一般考生都是蜷缩着身子躺着睡,贾凝目前是用不到的。
此时一百多个考生全部进到了号房之中,外面有儒学署监考的教谕、训导等十几人作为本场考试的监考官,他们轮流徘徊在号房之外。
每一个人监察十余个号房,他们路过之时也不做声,只是监察有没有作弊之人。
还有就是若有人在考试之时出恭,他们这些监考官要在一旁陪同,只是届时需要请示监考官,领取一块“出恭入敬”的牌子后再去出恭。
虽然允许出恭上茅房,但考生一般是不会轻易出恭的,这样一来不仅仅会浪费一大堆的时间,而且还会被监考官视作无大毅力,对这个考生印象的会大大减分。
在一百多位考生开始答题之时,徘徊在号房前的监考官都一改之前严肃的面色,变得十分热情,神情还带有一丝讨好之色,当然作为儒学署的先师,他们碍于面子,不会在明面上无底线的讨好。
十几个监考官拢聚在一起,以一位年长者为首,排列整齐,在出口之处等待着什么。
片刻之后,一位头戴细纱黑色乌纱帽,圆领青色长袍官衣,腰束革带、佩绶,脚穿黑履靴的中年知县正直走了过来,他面带许些威严,气场十足,还有跟随在其左右的下官、小吏等几十余有公制在身的人。
此乌纱帽非彼乌纱帽,这是一种用细纱织成的官帽,所以上至皇帝下至九品芝麻官都戴这种乌纱帽,细纱做成的乌纱帽略带小孔,颇为轻薄。
这位身穿青袍的知县面色正经,肚子鼓胖,面如中秋之形,又圆又大,这在小说中活脱脱的就是一贪官污吏之相,但是人不可貌相,不知他行为不能轻易断定。
只见青袍知县在一众学官面前停住了脚步,颇为大咧的出声笑着,连忙扶住了跟前拱手行礼的老者,笑声之中透露着一丝正经,颇为尊敬的对着眼前的老者笑道:“先生怎能行此礼,应是晚生给您行礼”。话虽如此说,他可没有做出丝毫行动。
学官老者唸着白须,欣慰、满意的笑道:“唉,老夫年纪虽大了,不比你们这些壮年之人,但行拱手之礼还是受得住的”。
“先生这是当世黄忠,老当益壮,年过七旬了,行动还如此利落,晚生佩服,好生羡慕啊”。
互相客套了一番之后,青袍知县也不做磨叽,他来此自然是有事情的。
于是青袍知县不在再停留,直奔号舍亲自监察一番,有没有其他目的尚且不知。
这位青袍知县显然只理会学官老者一人,不想搭理儒署中的其他人,这些人也没有自讨没趣的上前搭话,而是恭恭敬敬的跟在一旁,瞬间号房之外的道路被近百人堵得水泄不通。
青袍知县身居首位,县丞居右侧,学官老者居左侧,乍一看这些人颇有几分威严,知县带领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