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农女不傻了,一心脱贫9(1 / 2)
一整天的时间,姜芙都在写写画画,删删改改。
她要做的,与历史上黄道婆改造的三锭纺车非常相似。
这也是目前最适合的纺车,能大大提高纺纱纺线的效率,并且利用手上现有的材料就可以制作出来,不会太扎眼。
图纸有了,姜芙去找姜满囤,这是现成的帮手,不用白不用。
一大一小在后屋里翻找了半天,要先挑木料。
把可能用上的都搬出来,再挨个对比,最后姜满囤开始刨。
姜芙在旁边监工,她告诉姜满囤,要严格照着图纸上的形状和尺寸,否则就有可能安装不上。
即便勉强安上了,也未必能顺利运转。
把姜满囤搞得很紧张,刨两下木头,就要低头看一眼图纸。
可怜见的,他原本只是偶尔给家里做个板凳,打个桌子啥的,连县里木匠铺子的学徒都比不上。
但妹妹信任他,姜满囤拼了!
另一边,小田氏除了照顾狗毛,就坐在炕上搓绒线。
苗氏要做饭,洗衣服,能坐下来搓绒线的时间少,不过她手脚快,逮着空闲就来搓,居然也搓了不少。
炕上整齐地摆着绒线团。
姜芙也在思考,如果她真的把纺线车改良成功,那么就无需人工搓绒,量大,出来的线也更均匀。
接下来呢?
有了线,她是不是还要继续改良织布机?
很快,姜芙暂时按下了这个念头。
把破旧纺车改一改,还可以说是家里大人哄着几个孩子玩,说出去也不打眼。
但弄了织布机,可就不好解释了。
这是西北,不是江南,压根没有织布纺纱的传统。
听说江南那边的女子,靠着一台织机,不过几年的时间就能给自己挣出一份嫁妆,所以家家户户机杼声不断,百姓习以为常。
如果以后有机会,姜芙打算也去江南看看。
没有织布机,姜芙又把思绪拉回来。
那就先把棒针、钩针之类的利用起来吧。
这东西上手快,花样多,大姑娘小媳妇老太太都能学,甚至连男人练上一段时间,也像模像样。
把接下来要做的事情都想了一遍,姜芙又打起瞌睡。
见她犯困,姜老太示意大家小点声,她把孩子抱回屋里,然后继续带着两个儿媳搓绒线。
“娘,地里都翻了两遍,是不是该种上冬麦了?”
小田氏想着她这月子也坐了好几天,差不多可以下地,播种不算太累,她能受得了。
这年月,哪有几个小媳妇能坐满月子的,遇到不厚道的婆家,只要能喘气,都得给我干活。
姜老太点点头:“叫他哥仨明儿就去弄,那两亩上等的,种上豆子,豆子吃肥,再挑些粪水浇上,养一养。其余的一律种麦,要是哪块地实在贫得厉害,就改种黑麦。”
庄稼怎么安排,她心里有谱,听得两个儿媳连连点头。
姜老太猜到小田氏的想法,又赶紧叮嘱:“家里好几个爷们,用不着你,坐满一个月再说,现在年轻不当事,以后老了就知道后悔。”
扭头看向苗氏:“你也一样,要是再怀上,也让你坐满一个月。你们妯娌俩就互相帮衬着,女人的月子开不得玩笑。”
小田氏坐月子,苗氏肩头的担子自然就会重,每天多干不少活。
苗氏笑笑:“娘,我晓得,大嫂安心坐月子,家里的活儿我干得来,再说还有牛毛猪毛呢,也都不小了。”
其实,她娘家条件比姜家好。
但她嫁人之后过的日子,却比在娘家当姑娘的时候更顺心。
在娘家也不少干活,却没人心疼你,惦记你,还觉得是应该应分的。
姜老太虽然斗遍全村无敌手,不过那都是因为有村人笑话姜芙是傻子,触到了她的逆鳞。
至于儿媳,她从不张嘴骂,抬手打。
所以,苗氏对婆婆和大嫂那叫一个感激。
昨天中午,她去屋后的园子里掐青菜,被姜刘氏瞧见了,她马上摇摇摆摆地走过来。
姜刘氏一把拉住苗氏的手,开口就是挑唆:“满仓媳妇,这是要做晌午饭?你是个好的,肯定又忙一早上吧,婶子真心疼你呀。你说说,你婆婆和大嫂是亲姑侄,人俩才是心贴心咧!你婆婆又是个厉害的,孙子都那么大了,她还抓着家里大事小情不放,也不说让你们两个媳妇管管……”
苗氏甩了她的手,笑呵呵地怼回去。
“婶子,那你这是把家交给哪个媳妇管了?怪不得你大白天还能出来找人闲唠嗑,我娘就闲不住。”
说完,苗氏随手掐了几把青菜,转身就走,压根没往心里去。
真搞笑,居然有脸说别人,她姜刘氏是个什么货色,真当村里还有谁不知道呢。
一边干活,苗氏一边当成笑话,讲给姜老太和小田氏听。
连小田氏这种好性子都被气得不轻。
倒是姜老太反常地没火,反而若有所思,低着头,搓着手里的绒线,半天没言语。
妯娌俩对视了一眼,都很惊讶。
娘这是被气狠了,气得说不出话?
苗氏后悔不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