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徐达的烦恼(三)(1 / 1)
父亲在母亲的叮嘱下,给我加了医书古籍。我也开启了我全面的求学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良将上下而求索吧!
表姐跟着燕王,也出发去了凤阳。
徐达跟朱元璋做了一次深入的沟通,但是最终的结果,却叫徐达有点失望。朱元璋并没有同意他的建议,恢复运河漕运。因为在朱元璋看来,这条运河就是老百姓的血泪史,也是王朝覆灭的招魂幡,更会为贪官污吏的不法提供温床。
看来只能等将来,时局稳定再说了。
徐达自己安慰着自己。
洪武十年(1377年),徐达已经四十六岁了。他自己很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但是女儿刚刚结婚,燕王还没有就藩,将来他所坐镇的北平就是女儿、女婿的新家。他现在还不能放下,除非自己身体真的是不允许了。
祖父自从返回南京后,也是一刻不闲。他整理了这几年以来,调整的药方,回到太医院之后,组织院判周兴祖等人。全面革新用药制度及新的措置。
在父亲向他谈及刘基死亡的真相之后,祖父首创并推行“药避法”管理方式。即太医用药,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定,不必经过协商,这样就能减少不必要的口实。
最重要的是,太医院在处理皇家人员病症之时,能够避免大量人员的牵连,这项制度也成为今后太医们的保护伞,所以得到所有太医的推崇,令太医院肃然。
其实祖父现在还有更为大胆的想法,就是试药。顾名思义,就是以人试药的成方、调方模式。这个想法,早在北平的时候,他就跟徐达提过,想用俘虏的北元士兵做为实验人,但是徐达并没有同意。所以也就搁置了,但是具体的实施细则,祖父已经完成。
徐达的药一直都是祖父处理的,回到南京也没有停过。祖父对徐达的身体最为清楚,朱元璋也十分关心徐达的情况。所以每每都是询问祖父,其实朱元璋现在只是需要一个健康的徐达,因为他的儿子们,羽翼未丰,还需要几年的锻炼。
徐达在南京,也是忙碌的。他的烦恼不只是漕运的事,还有来自朝堂的聒噪。那就是胡惟庸。
自从徐达卸任中书省丞相之后,就不再过问政事,一心专注于整顿精武,戍边御敌。时间一长,胡惟庸就更加骄横肆意。徐达自然不愿意牵扯其中,所以对胡惟庸也是敬而远之。这就引起胡惟庸的不满,就一直拉拢其他淮西勋贵,减弱徐达在朝堂的势力。
朱元璋知道胡惟庸那些小九九,但是现在的徐达他需要,现在的胡惟庸他也需要。所以就尽量避免他们的冲突,让他们都能各行其事,无暇攻讦。
时间很快来到洪武十一年(1378年)六月,祖父跟着徐达返回北平。北元又蠢蠢欲动,不断袭击沿边关隘,以致多处告急。朱元璋下令江浙地区立即筹措粮草,北上支援。胡惟庸则以卫国公(邓愈)征吐蕃凯旋后,新开拓的疆土本地百姓需要全面恢复生产,驻军卫所调配粮草等为由,不断地拖延北上的粮草,以致于北平一度陷入粮荒的境地。
徐达只得不停催促,北上的粮草、辎重等物资。
就在朝廷内部暗流汹涌的时候,皇宫里也开始明争暗斗起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