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我以我的节操发誓(1 / 2)

加入书签

快本之后,陈之行并没有得来假期。

寒假已至,《白夜追凶》即将上线,和《盗墓笔记》、《心理罪2》同台较量。

剧组紧锣密鼓的开始宣传,作为主演,陈之行自然要全程跟进。

“请问王玮导演,你们专注于刑侦剧,是这类作品你们拍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么?”

“是的。”王玮十分满意的点点头。

走到全国各地和将全国各地的记者拉到自己面前就是不同,提问的问题都这么随和。

“其实五佰12年执导的《新年的葬礼》中就有悬疑解密的元素存在,那时候我们一帮人刚刚聚到一起,早期的经验也让我们确立了一些方向。”

提问与回应一片欣欣向荣,让人不禁感叹记者这一行是否都集体转性。

不温不火,没什么爆点。

陈之行压抑着自己打哈欠的欲望,提着一脸标准化假笑,心中一直想着前两天录制的事。

在快本结束拍摄之后,刘一茜给自己发来了邀请函。

她新片《致青春》缺个男主角,她想让自己去试试镜。

她这是试镜我可以当男主角,还是暗示我可以当男主角呢?

这部电影挺烂的,不过就算再烂,自己也没什么挑剔的本钱。

好像如意心心是点了名的要签哥去演男主吧?这种青春伤痛文学改编的电影就是收割流量的工具,以他的流量不反给这部剧抹黑就算谢天谢地了。

算了,反正这片子5月才拍,自己还有的是时间。

至少也得等这期快本上映之后宣传完毕。

“这我不清楚,你得问癞蛤蟆本人。”

陈之行顿时回神,他好像听见有人在呼唤着自己。

见他愣神,五佰连忙捅了捅他,轻声提示道:“他们问你演这个角色的心得。”

“哦。”陈之行清了清嗓,“这个角色的背景就十分讨喜,我只是中规中矩的演下来而已。”

记者提问不夹枪带棒,他也没必要锋芒毕露。

毕竟对他感官好的媒体也没几家了,还是少点招惹吧。

“为什么王玮导演称呼你为癞蛤蟆?”

王玮顿时抢过话头,刚才自己无心之失,现在反应过来也怕给陈之行留下什么不好的宣传,“因为他总爱用癞蛤蟆歇后语,私下里这么叫,大家别往外传哈。”

“明白明白。”

众人心领神会,不往外传才怪。

“请问一下陈之行,这部剧听说是一人分饰两角,你表演这个方面有没有什么压力?”

陈之行沉吟半晌,“还是有压力的,不过这种表演的情况在各大影视剧中不少,我有很多的前辈可以借鉴。”

“您能列举一下么?”

“比如《双龙会》、前段时间的《寒山潜龙》,比较多借鉴的是《方谬神探》。”

张伟建的演技其实不太出众,毕竟香江自从落寞之后留存下来的和能出头的都是一地的精英,横向对比之下,他自然不算最好的那几个。

陈之行在他身上学到的也不是表演方式,而是表演的思路。

按照冯远铮的点拨,关宏峰和关宏宇两个角色不是一体,而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说起来容易,但是在两个角色互相模仿时,这种表演的边界就显得难以捉摸。

而张伟建饰演的黑白配就十分一目了然。

究其原因,陈之行一开始将主体的关宏峰看作水,而将处于客位的关宏宇看作盐,这种以戏份区分主次的理解让他困扰了很久。

在之后将两者分为水和油一般毫不相容,但是又能放在一个容器之中,才算是真正的将两个角色演活。

“其实每一部剧中的角色突逢大变,性格发生了变化,都可以看作一人分饰两角。”

毕竟在表演时是要屈服于场景和预算的,拍摄顺序不是性情平和——突逢大变——性格变化这种顺序。

而是上一幕平和,下一幕就变得狂暴,中间掺杂着各种意外。

陈之行说着,台下的记者唰唰的开始记录起要点。

他们初步确定了一件事,陈之行是真真切切的学习且理解的,否则不能说的这般头头是道。

那么对于陈之行在这部戏中的表演,他们应该也可以换一种风向进行宣传。

“那你们对《白夜追凶》的点击量超过同时期的其他网剧是否有信心?”

王玮板直身子,之前他的发言都有些随意,但是在面对这个问题上,他却不再准备敷衍了事。

“有信心。”

支撑他的底气来自于两次审片。

一般在电影上映之前,都会有两次审片的环节,有的大剧组甚至还有极小范围的点映。

第一次审片是主创内部审片,发现各种问题后集中处理。

第二次审片是召集部分观众放映部分内容,收集观众的意见,删减或者补拍一些桥段。

两次审片的效果已经不能用不错来形容,而是十分的完美。

然而为了再次将情节紧凑起来,他甚至拍板做主又删掉了大约三集的剧情。

至此呈现的,已经是一部近乎完美的作品。

三个字有信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