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望丰年(1 / 2)

加入书签

黄元和和洽聊到傍晚,眼看天色将晚,这才不得不回城。

和洽此人,着实有才,二人谈论官员的选拔标准,和洽便言“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节格物,所失或多。”

在和洽看来,俭约朴素是做人的标准,但不能完全以此来选官,而是要多方面考察,不能为了清俭而清俭。

和洽说得还算含蓄,但黄元却明白,清官不一定是好官,才干也是不可或缺的。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官员,绝对不能轻用。

黄元回城后,众人听说黄元请得和洽担任汉寿令,俱是吃惊。众人知他五次去拜见和洽,皆是感叹黄元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张裔更是赞叹道:“如明公这般尙贤,五顾茅庐者,古今少有。”

和洽为黄元说动,有黄元之言的因素,但也确确实实被他这种锲而不舍,竟然五顾的精神感动。

黄元这边众人因为和洽的到来而欣喜不已,而得知消息的杜伯持便有些懵了。

万没想到,黄元竟然说动了和洽。

杜伯持不傻,和洽是因为黄元才出仕的,一旦做了汉寿令,必然倒向黄元,根本不会听他的安排。

这种情况下,黄元虽然还给了他汉寿,可汉寿还是姓“黄”,他既失了汉寿,还背上四百万钱,四千石的债务,真是鸡飞蛋打,人财两空。

“黄元啊黄元,你真是狠辣啊!”

此时的杜伯持,一时恨的牙痒痒。

常高得知此事,也是有些慌张和愤怒。和洽当了汉寿令,他怎么办,郑度当初许诺过由他做汉寿令,黄元这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啊。

“明公,不能就这么算了,决不能让和洽做汉寿令。”

“不这么算了,又能如何。难道还能跟黄元撕破脸不成?”

杜伯持到底还没有丧失理智。

常高听后,也是无言。乱世之中,从不讲规矩、道义,他们根本没有与黄元翻脸的底气。

次日一早,黄元带着和洽来见杜伯持,请杜伯持依照前约,任命和洽为汉寿令。杜伯持再是不愿,也不得不同意。

倒是常高,见到黄元,忍不住说道:“圣人言,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黄校尉怕是忘了吧。”

杜伯持以为常高是在为他抱屈,殊不知常高是埋怨黄元忘了昔日对他的许诺。

黄元笑道:“常掾有才,我看能做临沅令。”

常高和杜伯持俱是一愣,常高也不再说话。做不了汉寿令,做临沅令也不差。只是郡府在临沅,终不如汉寿令那般自由。

念及此事,常高反倒不太敢再得罪黄元,万一黄元真帮他成了临沅令呢?

汉寿令的任命落定,杜伯持也不得不返回临沅。

临别之际,黄元送了不少礼物给杜伯持,却是说道:“府君,大战过后,我军的抚恤便要开始,希望府君及时将抚恤的钱粮送来。”

杜伯持银牙都要咬碎,他再也不想见到黄元。

只是杜伯持不会想到,用不了多久,他还会见到黄元,还是求着对方去的。

杜伯持走后,汉寿彻底成了黄元的天下。

但想完全控制此地,并不容易。

武陵郡的豪强主要集中在临沅、汉寿、孱陵三地。虽然这些人因为跟着王伟,投靠张怿,遭到了重大打击,但他们实力却是犹在。

“明公,汉寿豪强,没多少好人,要不要清除掉?”

张裔作为管钱粮的,上次黄元在三县的清洗,他是腰包足了不少,因此这一次他便想再来一次。

管钱的不容易,一个子掰两半花。

法正听后,立时瞪了张裔一眼。

上次大清洗是借着张羡之乱,也算有理有节,现在没了说辞,自不能胡乱清洗,毕竟黄元还有在武陵混呢。

“孝直,那些跟张羡有牵扯的,肯定要拔除,否则便是隐患。至于其他人,还是要清理隐户。他们手中多余的土地,官府也可以采用赎买的方式。”

黄元说的很含蓄,可众人却听得明白。听话的留下,不听话的,一定要清除。

和洽听了,也是点头。他是君子不假,但杀人也不手软。他是世家子弟,跟那些粗鄙、贪婪的豪强从来不是自己人。

定下策略,黄元便准备离开。毕竟他在汉寿,和洽等人反而不好动手,他得给下属留下操作的空间。

临行之前,郑度又给黄元推荐了汉寿一战的功臣潘濬,此人还是蒋琬的表弟。

潘濬和关羽不和,在《三国演义》里被黑惨了,但实际上是员贤臣,刚正不阿,能文能武。

黄元便想招揽此人。

没想到潘濬自言才干不足,想去襄阳求学。

黄元不以为忤,反而亲自写信一封,向宋忠举荐他为弟子,还跟好友王粲等人推荐了潘濬。

潘濬一时感激涕零。

潘濬走后,黄元便跟郑度说道:“子制,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作唐虽然欣欣向荣,四方之士来投,但还是要培养人才。单靠刀枪,是无法征服人心的。我决定在每县设一县学,在作唐设府学。”

“明公,设学堂容易,可是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