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陈帆只懂“亿”点点(1 / 2)

加入书签

陈帆被请入的于教授的办公室。

这有一张大办公桌,桌面上被学术杂志、A4纸、记事本……一系列资料类的东西堆的满满当当;

屋子角落里,还支了一张行军床,被褥都铺着,看来于教授平时工作晚了,就经常在这里休息。

“咳咳,比较乱不要见怪。”

陈帆微微一笑。

他前世忙于研究的时候,也顾不上晚上回家,经常睡在实验室里。

陈帆自己搬了把一把椅子,坐到办公桌对面的位置。

于教授边收拾桌面边介绍:

“铋系材料,相信你应该有所了解。但我还是要提醒你:”

“我这个研究方向偏冷门,现在对核聚变第一壁材料的主流为石墨、碳碳复合材料、铍和氧化铍、钨材料等等……”

“米国的一些化学实验室,甚至已经有石墨类材料产成品,还投入核试验……”

“我的铋系超导材料,在国内圈子里并不被同行看好。”

“我的期待是,在退休之前,能看到我的实验室做出理想的产成品。”

“陈帆,你还年轻。你愿意加入我的实验室,我很高兴。但能否出成果是未知数,我必须提醒你。”

于教授在陈述事实。

他并没有像某些教授一样:有学生愿意研究,就拼命吹嘘自己的业绩。

而且把项目的风险、自己的规划都娓娓道来,让陈帆自己选择。

陈帆作为“过来人”,对目前的市场行情和研究现状十分清楚。但听了于教授的“大实话”,仍然十分感动。

因为核聚变反应至少需要达到百万摄氏度以上,正常稳定运行需要达到一亿摄氏度以上。

而这些材料的研发,都在为这种反应寻找合适的“容器”。

他笑笑说:

“这个您放心,既然我会来,定然是充分考虑了风险和行情。”

于教授没有说话。

陈帆知道,当一个项目长期不产出成果的时候,非常容易怀疑人生。

但从未来回归的陈帆清楚,目前市场上流行的路,真的走不通。他索性透露一些内容,给于教授增添信心;

“市面上的材料,无非就这几种。”

“钨的熔点虽然够高,但用来做第一壁材料,面对辐射和粒子撞击会有很大的损伤。”

“当最外层的钨有可能被撞击出去,形成钨离子,他们进入到反应堆的等离子体流中,对于等离子体束来说是剧毒的,可能造成等离子体束破裂,产生安全事故……”

陈帆说的,很多都是现在的涉密实验数据。按照现在的时间线,可能得在二三十年之后才会公开。

但科学是有逻辑可寻的,虽然这些实验数据目前没有公布。但陈帆的叙述,却是让于教授眼前一亮:

“铋作为一种‘绿色金属’,目前在半导体、超导体、阻燃剂、颜料、化学试剂、电子陶瓷等领域。”

“在未来,它大有取代铅、锑、镉汞等材料的可能性。”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于教授一听,就知道陈帆说的靠谱。

“……”

交流持续了一个上午,于教授对陈帆的看法有了很大改观。

陈帆在数学上的成绩令他仰望,但材料化学……于教授从上午的交流中,已经在潜意识里,把陈帆当做了和自己实力平起平坐的同业大佬。

“你这些知识,是从哪里来的?”

前世的事情肯定没法解释,陈帆只能说:“论文和计算推演更多吧。”

于教授赞叹:

“真是后生可畏。”

“没想到你自己看文献,就研究到了这种地步。”

“还谦虚什么只懂一点点?”

陈帆打了个哈哈:

“大概因为数学比较擅长,推演能力强,所以占优势吧?我什么都懂一点点。”

于教授斜眼看了看他:

“嗯,确实什么都懂亿点点。”

陈帆看看时间,上午差不多就这样了,他也不纠结:

“所以,我认为实验产成品未达到要求,很可能受到了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我希望拿到实验室一年甚至更久的数据……”

于教授和陈帆聊天,就好像看到了光。原本认为自己的研究是小众的,还是个“有生之年”系列。但陈帆说完,他对自己的研究充满了信心。

很多从前没考虑过的方向,现在也纳入了考虑当中。

“没问题!”

“数据你拿去,随时有研究,随时我们可以交流。”

“对了,实验室这几个学生你都认识的吧?有什么需求让他们干就行。”

“今天中午我叫大家聚餐!”

“都过来认识一下。”

…………

中午。

于教授的学生们都来了,大家在学校旁边的锦江饭店订了个大包间。

按照华国人的习惯,主坐的位置一般留给身份最尊贵的人。

从前吃饭,都是于教授直接坐。其他学生按照年级高低,从里至外排序。

这次不一样了:

“于教授您坐。”

“不不不,陈教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