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只有一万座祭天台才能救殷商(1 / 2)

加入书签

邓婵玉还在竹简里讲述了一下这样做在军事上的好处。

马谡“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的说法在兵法上其实是没错的,居高临下,确实很有优势,只是他急于立功,完全没考虑环境因素,被人家一围,水源一断,直接傻眼。

岐山顶在东边,背靠西岐城,而西岐城紧挨着渭河,是不缺水的。

葫芦娃救爷爷一样,一波波送的殷商大军也没办法包围,一座山加一座七十万人口的大城再加一条河,这怎么围啊?

姬昌是这个时代的农学家、政治家,不懂打仗,此时对于移山计划还有些许疑虑,就问二儿子:“这样做,真的有优势吗?”

姬发是个天生的统帅,他说道:“父亲,如果把南线的军队全部撤回来,我有把握在一个月内击退北伯候崇侯虎,之后就进入秋季了,一直到明年春天,我们有七個月的时间推行移山计划,这道防线一旦建成,我们守御起来就会容易很多。”

现在离愚公移山的年代还不算太过遥远,冷不丁就要移动一座山,大家表示惊骇,但能接受,只要有足够的人力物力,配合一些仙家手段,这些都不是事。

姬昌沙哑地问道:“邓家能提供多少人?”

姬发回答道:“目前答应的是可以给我们一万奴隶。”

邓家以南疆人口稀少为名,通过立功、赎身、奖励等方式,逐步摒弃了商朝的奴隶制度,如今境内基本都是平民。

新俘虏的十万蜀国奴隶肯定不能立刻就享受到和商民相同的待遇,挖矿、捕鱼、种地都是他们的工作,表现好的,愿意服从的,可以发还自由,那些刺头就送给西岐,让他们为西岐的移山计划做贡献去吧!

姬昌摇头:“不够。”

姬发说道:“那儿就多俘虏一些崇侯虎的北地士兵。”

“可。”

新打下来的汉中城交给邓艾守御,邓婵玉还把南郡的郑伦调过来当副将。

邓艾的忠心是完全没问题的,兵马方面留军五千,其中三千是邓家的嫡系,剩余两千则是蜀人和南方诸侯的降兵。

她给汉中的任务就是蚕食南方的金沙城,以夺取人口、粮食为主,积蓄力量,等邓家从这次大疫中缓过劲来,准备十万大军,才可以过来伐蜀。

孙合还是回去守庸城,剩余大将都随她回南郡。

邓九公比她早出发,此时已经打退了鄂崇禹,提前回师。

邓婵玉说了一下她这边的战斗经过,还把大祭司玖带回南郡,让他讲述南方金沙城、三星城的情报。

邓九公认为征讨蜀国对邓家有巨大的好处,不过也确实是太远,需要从长计议。

邓婵玉说着自己的想法:“父亲,我们家的领地东西狭长,超过两千里,一旦遇到战事,很难及时救援。”

她有利用凤族威能震慑苍鹰的本事,普通将领可不行,至于飞鸽传书更不可能了,南疆这边到处都是飞禽,鸽子放出去,飞一百里就被吃了。

捕杀飞禽更不可能,那会影响她自身命数的。

邓九公也觉得这事难办,远不如砍人轻松,揉着额头思索。

“吾儿有何见解?”

“我们可以修烽火台,只要有战事,点燃烽火,南郡就可以及时派兵救援。”

烽火台的道理并不难懂,邓九公捋须思索片刻,很是为难地说道:“四处都要用钱,去西岐收购粮食,他们的要价越来越高,南郡府库内也没有多少金银了。”

现在的交通近乎为零,生存环境也恶劣,在城市周边建造烽火台还好,去那些荒无人烟的山顶建造,那耗费可就大了。

这方面邓婵玉已经想过了:“没事,我们可以上表,让朝歌拨钱给我们建‘烽火台’”

邓九公有点不信:“还有这种好事?”

十余日后。

纣王的新宠臣尤浑上表,祭天台只修一座,这是对祖宗的不尊敬,咱们大商有那么多的祖宗,就修一座?看不起谁呢?

“爱卿的意思是?”纣王听到祭天台这个词就浑身不舒服,好在有点定力,示意尤浑继续说。

尤浑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认为修建一座祭天台根本不够。

他振振有词地说道:“天下是大王一个人的天下吗?非也非也,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大王不能厚此薄彼,祭天乃是当朝盛事,表现的是我成汤子孙对于祖先的崇敬之意,不能让大王一个人祭天,大司命比干,也得跟着祭天!”

姜子牙也在朝臣当中,他对于大司命比干也要跟着祭天表示疑虑,但对于尤浑那番“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的话非常赞同。

纣王有点听懂了:“那爱卿的意思是要修两座祭天台?”

尤浑特别严肃:“启禀大王,臣觉得两座也不够,大王到了祖宗面前,要是不认识历代先王怎么办?老丞相商容最好也跟着去,大王到了祖宗那边,身边没有武将护卫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