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俘虏归心,扩军设师!(1 / 3)
刘升摇头,“这些明军俘虏劳役三月,已经是流寇俘虏的三倍,不能再延长了。
刘先生若担心人力不足,可以只在不易干旱的地方种田,其他地方田地可让百姓粗种,总能有些收成。”
明军俘虏中的中高级将官都已经被崋部挑选出来,将送到北美服劳役,期限至少一年。
大明基层军官和底层的士卒,或许有些兵油子,但大多数和流寇俘虏其实没多大区别,因此三个月的劳役期便够了。
若是定的时间太长,一是不利于崋部吸收这些俘虏,二则容易形成隔阂、对立态势。
最后刘升又道:“这些俘虏就算劳役期满,也不会都被吸收入军中,其中应该是有一部分人留下来落户成为南阳百姓。”
听了这话,刘焕才没再多说。
其实在他看来,即便是带着四万老弱妇孺,南阳(县)治理起来也比过去容易。
过去他在邓州,治下人口也有好几万,但朝廷、上司、地方豪绅、下面的贪官污吏,处处掣肘。想去落实一项好政策,得先花费许多时间、精力摆平各方面关系。
如今南阳虽然几乎被战乱摧毁,可士绅、地主、豪商也被清扫一空,贪官污吏即便还有活着的,在崋部统治下也不敢冒头。
刘升又在民政事务上给了他很大权利,以及不少支持,让他感觉比做邓州知州时顺心多了。
他提议延长明军俘虏劳役期,纯粹是希望手底下多一些青壮劳力。
聊完明军俘虏的事,刘升又跟刘焕讨论起农事。
李自成是五月中旬来南阳府的,六月中旬才与罗汝才一起攻陷南阳城,因此,南阳府多数地方的小麦收获并没有收到兵祸太大干扰。
另外,今年河南是入夏后才开始干旱,对小麦影响没去年那么大,所以今年南阳小麦算是有些收获。
问题是,百姓收的粮食大部分都被李自成、罗汝才抢走了!
另外,南阳府各地的夏粟也在兵祸前种了下去,但本就遭遇旱灾,又因一个月的兵祸无人照料,如今许多地里野草都长了一尺高!
“所以,属下认为当下南阳农事最紧要的有两项:一是通沟渠,二是除野草。做好这两件事,才能多保下一些夏粟。”
粟是最抗旱的主粮不错,却并非完全不需要水,尤其是在幼苗期,所以要通沟渠,方便灌溉、浇水。
河南夏粟一般在农历四月、五月种植,九月、十月收获,收完正好可以接着种冬小麦。
也即是说,这中间四五個月的时间,南阳府城的难民都需要崋部供给口粮。
这就是刘升为什么非要将南阳府城难民再迁徙一部分走的原因。
至于说在南阳种植红薯、土豆、玉米等北美作物,刘升自然考虑过。
当下这个时间点,玉米是不用考虑了,土豆也得等入秋才能种。
红薯倒是能抢种——问题是崋部在北美、汝宁的红薯种都不够用,即便收获,也主要用来留种,作为来年推广之用。
所以,刘升至多让人送来少量红薯种,让南阳这边种了,当做来年红薯种用于推广。
也即是说,南阳缺粮问题一时间是没法解决的,只能靠其他地方运粮接济。
好在四万难民也不算太多。
想了想,刘升便道:“除了保夏粟,还可让百姓多种些应季节瓜果蔬菜,若有多的,便能顺河运到新野、襄阳等地换取粮食。”
刘焕点头,“这是自然。”
···
次日一早。
刘升亲自送迁徙队伍出发。
除了一万两千多的失身妇女及她们的孩子外,还有七千多难民。
这两万人将先到唐县,再到泌阳,最后前往天目山脚下。
全程三百多里,以这些老弱妇孺的速度,估计要走一二十天。
所以刘升并没有跟着启程回汝宁,而是率领亲卫军以及两个团的常备军来到新野,主持新一轮的扩军事务。
南阳这边的军队,除了南阳警备团外,还有黄敢所领的一个团(隶属第四旅)。
黄敢这一团,一个营驻守镇平县城,另外四个营驻守南阳府城,足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至于为什么在新野进行扩军,是因为新野更方便粮草物资及兵力的调运。
七月初四。
刘升至新野。
他先与文宥、王大路(旅军政员临时兼任新野知县)交谈了一番,了解军队、俘虏以及民政方面的最新情况。
随后便召见了吴汝义、辛思忠、刘汝魁、牛万才四人。
这四位都是刘升在汲滩大战中俘虏的李自成部将,被关了近一个月,一个个才想通,愿意归降崋部。
刘升与这四人聊了几句,便让他们前往亲卫军营地——崋部将官进修班便设在亲卫军中,随军而行,方便刘升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