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2章 朕意已决!(1 / 2)

加入书签

王坚接着讲道:“鞑子为抗拒天军,特意拼凑了一个‘中原大防线’,从东到西构建了益都(青州)、济南府、东平府(山东东平县)、大名府(邯郸大名府)、真定府(石家庄附近)、中山府(定州)等地为第一道防线,往北则有大兴府(北平)、易州(河北易县)、德兴府(涿鹿县)、大同府为第二道防线,主要由真定史天泽、易州张柔、东平严实与济南张宏的汉军负责,在各府县组建地方汉军防守。”

“鞑子花费了很大力气,各府县皆深沟厚垒,屯积物资,训练军队,守军以汉军为主,小城三五千人,大城上万人把守。不过鞑子并不相信他们,每城派驻真鞑(蒙古人或色目人)三五百,大城上千人驻守,除参予防守外,主要是控制汉军家眷,逼迫汉军死战,若汉军胆敢反水,即尽杀其家眷。”王坚解释道。

伪帝忽必烈虽然自诩为蒙古大汗,实际上挺尴尬的,他出生太晚,他的叔伯兄弟们已经把土地给瓜分殆尽,他得到的封地主要是汉地,在汉地的蒙古人当然听他的吩咐,但这些蒙古人数量不多,因此当面临进攻的时候,他只能以汉军为主,而南朝皇帝孟之祥的神通广大,威名远播,一旦北伐,只怕有传檄而定的事情发生,忽必烈不可不虑。

因此,他的战略以“稳守反击”为主,着力打造一条坚固的防线,以坚城消耗掉南军的进攻态势后,或就地转入进攻,或待他平定阿里不哥的叛乱后,亲领大军与孟之祥决战。

而孟之祥的战略则是趁其主力北上之际,迅速占领长城以南地区,实现中国一统,把鞑子给赶到长城以北,将他们驱回大漠吃风沙。

正是“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南北两边都绞尽脑汁,准备硬碰硬看谁硬了。

情况都明了之后,孟之祥大声道:“朕将北伐!”

所有的人一致道:“愿奉圣命!”

又是王坚来为大家解释北伐计划,将整个战略行动分为三个阶段加以实施。第一阶段,首先攻取山东,继而转攻河南全境(洛阳、商丘以东);第二阶段,攻取河北,消灭元朝在河北势力;第三阶段,南下攻取山西,与四川军队略定陕甘,完成北方之统一。

为了达致这个计划,皇帝将率领御林军五万,两江兵马十万为东集团军,先行夺取山东,同时京湖军队出兵十万,为中集团军夺取河南地区,视战情而定,两军将在河南会师,此时中原地区的河南地带将属明朝所有!

之后皇帝率御林军、京湖军为主力北上,而两江军队助之,完成第二阶段的战略目标。

再视战情而定,皇帝坐镇北方,遣将率军南下攻取山西,与四川军队会合,最终完成北伐。

王坚的战略计划是事先制定,目标明确,有理有据,虽然没有长篇大论地将整个作战计划给罗列出来,就已经听得诸人心潮起伏,激荡不已。

一旦完成北伐,打破了历史上由北向南统一的公式,打破了南不胜北的宿命,可谓千古奇功!

他们何其有幸,能见证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

大家的目光落在坐龙椅的皇帝身上,他身长玉立,气宇轩昂,从容淡定,一切尽在其掌握,让所有人都充满了信心。

今时不同往日,南朝内部是上下一心(至少目前的朝廷是这样),皇帝是开国君主,当打之年,有两蹶北朝君主的光辉战绩,容不得大家置疑,岂是那位依靠“烛光斧影”的赵二弟所能比拟的,就算是赵大弟和北周柴荣也比不上他!

大明开国未久,先前的骄兵悍将犹在,而且更加强盛,他们在皇帝麾下,足以排山倒海,战胜一切困难。

有兵有将,有钱有粮,还有战马,大家真想不出会失败的原因。

是的,对比北方,我们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是我们南朝有马,而北军无马,简直是个黑色幽默。

真是风水轮流转,由于多年征战,马匹耗用巨大,忽必烈为了对付阿里不哥,抽调了大量的战马,导致在中原的蒙古汉军缺马缺得厉害,情报上证明一万汉军能凑出二千匹马都很勉强,且多是驽马,其马军实力下降得厉害。

驻扎中原地区的蒙古人和色目人的马匹优质,然而他们的数量太少!

相反,南朝在成都平原、江汉平原和庐州等地均养马成功,各地马牲弥山,大有“千骑卷平岗”之势,战马源源不断地出栏,让明军各军部队都有一个齐装满员的骑兵师(一万骑!)步兵师里骑兵亦是满员(五百人里有一百骑兵),且一些骑兵部队“奢侈”到一人数骑,和全盛时期的鞑子差不多矣。

这样南北颠倒的战马奇观本不应发生,可就偏偏发生了。

而北方君主忽必烈虽为蒙古大汗和汉人皇帝,实际上两不沾,无论是蒙古人和汉人,谁都不在心中认同他,说他是蒙古大汗,实则蒙古祖地多在阿里不哥手上,蒙古人对他的汉化之策不感冒,没有多少蒙古人是信服他的,他若能彻底打败阿里不哥还好说,要是不能,那就两说了。

至于汉人?如果忽必烈真的信任他们的话,何止于派出蒙古人和色目人监视汉人,以汉人家眷为质?

可见忽必烈的心中也是无底,他害怕一旦孟神通北伐,传檄而定的可能性太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