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景德镇王朝缩影(2 / 3)
了山见了人间繁华甚是稀罕,进了景德镇与货郎商客分别之后便盯上了路边的小吃摊。头上裹着麻布的老汉放下肩上挑着的担子,从布兜里掏出碗筷用身上最干净的布子擦了擦碗沿,掀开锅盖随手一抄就打出一道米线,另一只手拿着碗在空中划出一道圆将米线尽数收入碗中,看得张希尧眼中亮晶晶的,红着小脸拼命地鼓掌。
张之维面对没见识的小师弟直接没眼看,山上师兄弟们平时对他宠爱有加什么花活没展示过,给抄碗米线打发了。
三人漫无目的地在街道弄堂里穿行,或者说两个大的跟在小的身后闲逛。张静清默然观察着此间的变化,张之维无聊的打着哈欠。
三人行至景德镇瓷器街,这是麻石弄一条南北走向、与昌江平行的街市。前些年兴起了一股剪辫子运动风,这里的匠人师傅们为了方便有的已经割去了辫子,大清的阴阳头越往南越没市场,如今大清都亡了谁还愿意留那么个丑头。
这条街上最不缺的就是加工、出售瓷器的小贩。男人们倚着门板看着过往的行人瞅准目标人群,女人们则在门前街边置一张破烂的木桌,两眼无神的低着头不知在想着些什么。瓶瓶罐罐的就堆在街边,虽然市场不怎么景气,但匠人们的手艺却没落下,瓶身上纹路之精美让张希尧大开眼界。
张希尧恋恋不舍地收回目光,张静清也松了口气收回身上隐约间的气势,不然三个外乡人就算是三个道士和尚,这帮人也该扑上来了。
“天师敬上,贫道揖手。”
本来兴冲冲地跑在最前面的张希尧一下子顿住了身形,回头看见一个中年道士正站在天师面前略一揖手。
张静清看了张希尧一眼,后者也一下子反应过来赶紧回到师父身后,张静清也带着两个徒弟微微揖手道:“贫道还礼。”
“给你们两个认识一下,这位是全真龙门派的董教化道长,如今在涂山?”张静清看向两个徒弟,话说了一半不太确定的看向正在微笑的董教化。
见后者微微点头才继续说道:“涂山禹王宫修行。是才德兼备的同道。”
董教化闻言微微躬身:“天师客气了,贫道只是世间微尘,尽一份心而已。”
张之维拉着张希尧欠身一礼,“道长自谦了。”
餐馆里,张静清跟董教化聊着近几年的变化。两师兄弟坐的端正,私下里眼珠子乱转在那里瞎沟通。
“自十年前黄龙倒,五色生。五年前张、康等人借末代王朝最后气运迎立末代皇帝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仅十二天就丧尽了最后的王朝气运,世所罕见啊。这些年来外邦之众以奇技淫巧浸染神州之地,民国戏谈,国将不国啊!”
董教化十年前下山在各处道观挂单,于人世奔走,十年间见证了王朝崩毁后的种种变化。如今见了正一道的天师,如今的天下道教第一人自是一肚子的牢骚。
“五代十国、春秋战国、南北朝,历史上没有大一统的时间多了去了,道长曾不闻乱世吗?”
董教化沉默半晌,“你也觉得如今之局面同从前之所谓乱世相仿吗,要知道就算是五胡乱华也未有如今之气象!宋金之岁币也未有如此屈辱之时,二十一条出时我在崂山访,崂山的孙道长听闻噩耗被活生生气得吐血。如今神州势弱不思如何振兴祖宗之法,反而去学外邦夷人之术!虽是韩退之有言,中国而夷狄也,则夷狄之;夷狄而中国也,则中国之。可如今呢,外邦之术奇淫巧技,浸染华夏,长此以往……”
是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的《原道》张静清也是读过的,董教化没说完的话他也不过话说回来华夏上下五千年,如今之气象确实前所未有……
这一问也问的张静清无言以对,毕竟他心中对华夏之前路心中充满迷茫。都讲以史为鉴、祖宗之法,可此番外邦之坚船利炮让他这位异人都深深地震撼。
桌面上的另一侧,两小只也在紧密的交流着。
‘师兄,他们在讲什么啊。中国、中国,夷狄、夷狄的?’
‘我怎么知道……’
‘我年纪小,可师兄你读书多啊!’
‘我读春秋的!’
春秋二字出口的下一瞬两人眉心同时闪过一道金光,张之维镇定自若,张希尧捂着头疼的掉眼泪。
“有的吃还堵不住你们俩的嘴!”
张静清的声音在两人耳边炸响,偏是董教化仿佛没听到一般。北全真、南龙虎,这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在那玩窃窃私语,在两人看来就差贴到他们耳边讲话了!
张希尧低着头气鼓鼓地吃着碗里的饭,他总觉得自己没说错什么,一定又是被师兄连累了!
张静清沉默良久最终放下手中筷子,目光中虽然仍有迷茫,但却有一份坚定在眼底流露而出,一字一句的说道:“董道长,外邦的坚船利炮你也是见识过的,若是要我拿什么应对之法倒真是看得起我了。但我相信一件事,我们这个民族在这世界上存在了五千年了,其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