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2章:让所有人都能识文断字(1 / 2)
饶是李世民再英明,他终究是有老去的一天。
只不过,李承乾没想到,这一天会来的如此之快。
当然,所谓的老,并不是指年龄方面的,而是心智方面的。
如今国富民强,已经让李世民满足了。
并且,李承乾也能看出来,李世民已经没了前几年的冲劲,开始要安享太平了。
但这却绝对不是李承乾想要的。
他要的大唐,不说能拥有足以媲美后世科技与军力。
但绝对要拥有与后世一样的体制,一样源源不断的人才。
也只有那样,才能让这个民族一直富强下去。
……
次日,早朝。
当庭李世民便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之事。
但依旧如之前一样,遭到了绝大多数大臣的反对。
尤其是魏征等一众老牌大臣的反对声音尤为强烈。
当然,他们反对的也并非是让年轻人学习读书。
主要是因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是要由国家出钱的。
而大唐有多少年轻人?
不说有几千万,也得有一千万了吧?
若是让这些人都免费读书,大唐每年要花费多少钱?
都不用去精确算计,只需要听一听,就知道这是一笔天文数字的开销。
而大唐的国库现在固然很富有,但也经不起这么祸害啊。
魏征直言道:“若是按照此等方法进行下去,不等第一批学子结业,大唐的国库就得被掏空。”
“而且在这样的政治体系之下,百人中能有两三人出仕为国所用,那就已经算是极高的成材率了。”
“可剩下的人怎么办?”
“难道都让他们去当教书先生去?”
“亦或者说,朝廷给他们出钱出人,让他们读书写字,最后却让他们去种地?”
“陛下,此等行为,完全属于白忙,与其那般,还不如将科举与大学的制度进行到底。”
“最起码,每年都固定有百余人进入朝堂……”
魏征的这番话是最符合现在的情况的。
同样也是绝大多数人的心中所想。
在他们看来,九年义务教育这事儿说起来实在是太过玄幻了。
何况在大唐如今的各行各业中,也没有那么多行业是需要人必须会读书写字的。
而李承乾自然也是知道这些人的心中所想。
他缓缓站出来,道:“既然魏大人已经开了口,不妨我也讲两句。”
“河间王,英国公……”
他缓缓回头,看向李孝恭,李勣二人。
他直开口道:“二位都是我的叔伯辈,同样也是朝廷的栋梁。”
“我且问二位一句,若是在行军打仗之时。”
“你等手下的走卒皆是会读书写字的人,可会事半功倍?”
听闻李承乾的发问,二人互相对视一眼。
“那是自然。”
随后,李孝恭直开口道:“若微臣手下都是会读书写字的将帅,那不论是军令也好,还是传书也罢,都会方便许多。”
“河间王说的没错。”
一旁的李勣也点头道:“如果我的兵都是会读书写字的,那在战场上为我传起军令来,几乎可以做到零差错。”
在场的将帅可是太多了。
他们也太清楚一旦自己手底下的士卒都会读书写字之后,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帮助。
最起码的好处就是李孝恭与李勣说的,在传书传令时的错误率会降低很多。
但也千万别小看这个错误率。
在古代行军打仗之时,将军要协调的军队可不是一个两个。
他们都是十几万人一起调度,而因为多数传令兵传的都是口信。
所以中间传错军令,或者说是执行错了军令的情况笔笔皆是。
但如果所有人都会读书写字,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最起码他们可以通过书信的形式,传递给所有人,让所有人都知道精密的部署。
而李承乾听闻了他们的话之后,也不着急说出自己的观点。
他继续问道:“那若伍长什长这类的中层将领,都是一些能看明白兵法战策的人,又会如何?”
“当然是仗打起来更轻松,赢面也更大了。”
李孝恭直开口道:“就拿前几年来说。”
“我曾处置了我手下一个犯了军法的校尉。”
“但那时正在与倭国交战,一时间我也找不到人顶替那校尉的位置。”
“最后没办法,只能我自己顶上去。”
“可若是我手下有一帮能懂得我布置的兵法战术的人,那这种事情就不会发生。”
李孝恭道:“最起码,我处置了一个校尉之后,一个什长就能顶上去,代替校尉的工作,进行暂时的指挥与排兵布阵。”
“对。”
“就拿之前的乾字营来说。”
“殿下就逼着乾字营中的所有士卒识文断字。”
“结果这些个名义上是普通小卒的家伙,一个个知道的明白的都比普通军旅当中的校尉什长还多。”
“也是哪一年出征新罗,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