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拉拢分化(1 / 1)
此次李鸿章进京无论对于北洋还是中枢,都是1场巨大的考验。
李鸿章想为北洋谋得更大的利益。而中枢又何尝不是想借机分裂北洋?在这个目标下,无论是帝党还是后党都暂时放弃了权利之争,联合起来1起对付北洋。所以才有了恭亲王和康有为1起去试探李光宗这件事的出现。
慈禧不怕北洋众人有野心,因为只有慈禧有能力去满足他们的要求,而光绪却暂时没有这能力。如果慈禧真的能拉拢几个北洋将领的话,那么这后党除了依克唐阿的辽东兵和荣禄的京营外,又将多了1支更为强大的力量。这对于帝党夺权将是极大的障碍。
这1点,帝党自然也意识到了因此,帝党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慈禧1个人当好人。
不过这1切都只是私下里进行的,并没有搬到台面上。
1时间北洋像是变成了1块肥肉1般,被满清中枢的饿狼们虎视眈眈的随时准备咬下1口。
面对这样危机的情况,李鸿章做了1件令所有人都始料不及的事情!
首先,李鸿章同意分出部分北洋系部队交给中央。这其中大多数是被朝廷拉拢成功的北洋低级官员,他们自以为受到了朝廷的“重用”而选择亲近中枢,李鸿章正好做了1个顺水人情。
这既剔除了北洋内部心思不正的人,保证了队5的纯洁性。又可以起到示敌以弱的目的,北洋在中枢军队的减少让满清朝廷压力大减,同时也向世人表明了李鸿章无意问鼎的表态。
同时李鸿章也再次强调了自己只希望掌握东北部分偏僻地区的权利。对于东北已有管理体系没有兴趣。这样1来让满清中枢进1步感觉到了北洋和解的态度。
而在慈禧等人看来,表面上原有的北洋联盟体系的势力增强了,但是力量却更加分散,李鸿章还是直隶总督,但是却要分出1部分人跟李光宗去东北。还有1部分人跟了朝廷,实力被严重削弱。而实力的削弱不就代表着李鸿章对北洋控制力的下降嘛!
至于李光宗吗?他带1批新人去1个新的地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脱离了北洋。北洋没有了李光宗,相当于失去了1臂。到时候慈禧在见缝插针,扶持李耀祖,与李光宗争权夺利。到那时北洋内部必定生乱,他们就再也无法对中枢造成威胁了。
至于李光宗嘛?他的能力再强又如何?他远在东北,就算再怎么折腾,对中枢的影响力也很有限。
可以说,此刻的北洋已经从1座大山变成了数个中等程度的山头,不足为惧了。
这只是北洋的变化,如果仅仅这样,中枢还是觉得不安全。毕竟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所爆发出来的势力不仅让外国人刮目相看,更是让中枢都感到恐惧。
新式学校培养出来的各种人才,新式兵工厂提供的各种武器武装起来的新军。因为商贸和从事工业而富余起来的北洋治下各省,都让中枢以及其它势力羡慕的眼红。
任何人都意识到了工业和新式学校是北洋强大的根本,所以中枢也难得的开始对洋务重视起来了。
眼下,中枢也得到了日本赔款,财务状况得到缓解,所以帮助刘坤1等满清死忠分子发展工业教育,以及筹备新军还是可以做到的。
但仅仅是发展经济还不够,清朝中枢还需要掌握1支完全属于自己的强大力量。
虽说甲午战争中,无论是依克唐阿还是其他满军将领的表现都不怎么样,但是慈禧和光绪还是固执的认为,他们才是大清的基础,只有他们才能维护大清的统治。
至于战力差距嘛!满清中枢认为差别还是在于武器,只要武器装备足够精良,这些“自己人”组成的军队依然可以和北洋比肩。
而作为对于李光宗的防范,慈禧还是决定扶持在甲午战争中表现还算“比较好”的依克唐阿来担任热河总督,总领东北满人区域的工业发展和新军训练。
在慈溪看来,这样做,这大清国的中枢与地方才算是重新平衡了。
这大清朝打赢了日本获得了赔款,而且又重新进行了权利分配。中枢比开战前有了更多的资源和军队,而北洋则被分成了数个实力几乎相当的山头实力此消彼长。
并且现在大清也开始学习西方工业,虽说慈禧个人对这工厂还是有些抵触的,但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她只能被迫接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