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献策(1 / 2)

加入书签

曹操听曹恪说有办法帮他轻取武原,眼前一亮,“哦”了一声,道:“说来听听!”

曹恪道:“这个计策,叫做声东击西。”

“怎么个声东击西法?”曹操问道。

曹恪见大伯身后的屏风上挂着一幅徐州地形图,于是站起身来,指着标注在彭城东北方的一个红点,说道:“武原西边七十里处,就是傅阳城,那里守军只有千余人。”

“使君可率大部人马朝傅阳进发,并提前放出消息。陶恭祖闻讯,必率主力往救。此时,我军再派出一支偏师,从彭城出发,前去偷袭武原。”

话音刚落,他就听见对面有个麻脸汉子轻笑一声,道:“你怎么就能肯定陶谦到时一定会亲率大部人马前去救傅阳?”

那位年过三旬的麻脸汉子就是朱灵,字文博。

此人是袁绍帐下中郎将,这次是奉其主公之命,领兵前来协助曹操攻打徐州的。

朱灵不认识曹恪,更不知道他与曹操的关系,只当他是曹军中一个地位普通的司马。

他又见曹恪十分年轻,因此对他有些轻视。

曹恪从朱灵的笑声中听出了隐含在其中的不屑之意,有些不悦。

他手指地图,道:“当然,傅阳那边也有条大路可直达郯城,此地若失,必会威胁到徐州治所的安全,陶恭祖因此定会亲领大部人马往救。”

朱灵呵呵笑道:“足下未免太过自信了吧?”

曹恪“哦”了一声,道:“不知朱将军为什么这么问?”

朱灵道:“相比傅阳,武原距离郯城更近,陶恭祖怎会不知这点,冒然亲率主力前往傅阳,导致武原守备空虚?他也很有可能只调数千人马前往。数千人,已经足够守城了。”

曹恪闻言,寻思片刻,轻轻摇头,道:“联军三四万人马北上傅阳,陶家援军兵力太少的话,只怕无济于事。陶恭祖是个谨慎的人,为保险起见,定会率大部人马前往,只留少量兵力守武原。”

朱灵找不到理由反驳,顿时哑口无言。

坐在朱灵旁边的夏侯渊问道:“贤侄怎么就肯定陶谦定会亲征,而不是派偏将前往?”

曹恪道:“陶恭祖能够割据徐州,并图谋兼并四方,倚仗的是手上的丹阳兵。”

扬州丹阳郡境内民风彪悍,习武之风盛行,因此常出精兵。

陶谦是丹阳人,手上有支由他的家乡子弟组成的军马,兵力将近三万。

此次曹军东征徐州,丹阳兵虽连战连败,却也给曹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夏侯渊见曹恪将话题扯到了陶谦手中那支家乡子弟兵,讶然问道:“这跟丹阳兵有什么关系?”

曹恪道:“现在陶恭祖帐下,只有他本人和曹孝威才指挥得动那些丹阳兵。”

孝威,是曹豹的表字。

夏侯渊“嗯”了一声,道:“难道他不会让曹孝威去?”

“不会。”曹恪道,“我昨天听从武原潜回彭城的细作说曹孝威受了伤,目前正在住处休养,陶恭祖不会让他的爱将带伤出征的。”

朱灵笑道:“陶谦帐下,可不是只有一个曹豹。”

夏侯渊也道:“是啊,除了曹豹之外,陶恭祖帐下还有臧霸、吕由等人,都是能带兵打仗之辈。”

“小侄刚才说过了,丹阳兵只有陶恭祖及其心腹曹孝威才指挥得动。”曹恪道,“臧霸出身泰山豪强,在军中拉帮结派,陈登、吕由都是徐州本地士族,陶恭祖对这些人不是很信任,不会将手下丹阳精兵交给他们指挥的。”

夏侯渊和朱灵都无话可说,只得闭口不言。

“贤侄坐!”曹操让曹恪在曹德身后的席上坐下,接下来又问戏忠:“志才,舍侄的计策怎么样?”

坐在曹德下首的戏志才说道:“曹司马这个主意不错,只是……”

“只是什么?尽管直言!”曹操说道。

戏志才不紧不慢地说道:“武原也是郯城的门户之一,陶恭祖往援傅阳之前,定会留兵镇守,兵力不会太少。我军偏前去强攻,短时间内未必能拿下来。”

他轻咳两声,又道:“武原离傅阳不远,只有一天的路程。”

曹操似乎明白过来,说道:“你的意思是,陶谦能够及时调兵回援?”

“不错。”戏志才道,“我偏师打武原,应设法智取,不可力敌,尽可能在陶恭祖得到我军东进的消息之前,拿下此城。”

曹操点了点头,问道:“如何智取?”

戏志才寻思一阵,道:“主公可让偏师主将在带兵到达武原之前,安排数十人设法混入城中,到时候里应外合,夺取武原。”

“此计甚妙!”曹操禁不住拍手叫好。

他又叫曹德、曹仁上前,让他们二人分别担任偏师的主将和副将,领着当初从任城那边过来的万余人马前去攻打武原。

按曹恪和戏志才定下的计策,曹军偏师万余人在得到陶谦领主力往援傅阳的塘报之后,将迅速赶到武原城下,并与先期潜入城中的兵马应外合,一举夺取城池。

曹操将作战细节对曹德和曹仁二人交代完毕,就让他们退下。

正当曹操和自己的两个兄弟说话的时候,朱灵瞅瞅曹恪,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