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意料之外的地点(1 / 2)
契丹入境的消息是登州刺史王浩传来的。
大概就是十日前,契丹人趁着海雾从登州登陆,然后迅速散开,避开城池,只是烧毁民居和良田。
契丹人发源于白山黑水之间,崛起于辽河两岸。他们的活动之地靠近草原,东部被渤海国所隔绝,而且不喜欢海洋。
这一次契丹人在登州登陆,开始为祸四方。山东地区从唐末开始,历经战乱,人丁稀少,特别是登州以东简直就是一片荒野。登州全境的禁军只有二百余人,各县的杂役兵加在一起也就一千多人。这些兵力根本无法应对契丹人,而且附近的其他州县也是无力支援。
契丹人渡海而来,在登州作乱,确实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地点。
三十年前,契丹携二十部族东征渤海国。灭亡渤海国后,利用渤海国的财富迅速壮大,这是契丹壮大的根基所在。之后辽国在渤海旧地建立了东丹国,并开始大力开发辽阳府。
就在各方猜测要对高丽开战时,东丹国发生内乱。东丹王逃亡中原,之后大量的渤海遗民开始渡海逃到中原。
为了遏制这种情况,辽太宗下令禁止造船,并将所有船只焚毁。而且为了防止渤海人逃亡高丽,还在高丽边境修筑城墙。
从那之后,数十年来,渤海旧地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船只。如今契丹人竟然造船渡海,这怎么能不让人吃惊。
如今,契丹人的踪迹找到了,但肯定不止这一处。为了不受制于人,宋太祖下令边境各州县严防死守,同时下令大名府派遣军队,支援山东剿灭契丹。
契丹人既然行动了,那么宋太祖也不能眼睁睁的等着契丹人乱来。不久之后,李继勋收到手谕,会同麟州、府州、岚州兵马,进入辽境,攻打云州。
云州是辽国在北方的重镇,这里有着辽国最大的军马场,同时也是辽国与草原诸部的缓冲区,此地是最能让辽国吃痛的地方。
大名府收到谕令后,派出两千禁军奔赴登州。山东其他的州县也派出了民兵前去支援。
登州刺史王浩收到各方支援的文书后,也没有坐等支援,而是发出悬赏:“无论军民,擒杀契丹兵,经查验后,支钱五千,活捉者,增至十千。所获财物,官府不问,衣甲器械、军马等按官价折给现钱。”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山东人是少,可也是彪悍异常。沙陀人肆虐山东时,就没少被青州人袭杀。如今官府更是贴出了悬赏,整个山东一时之间陷入了狂热。山东州县中,乡民结伴组成义军,由州府编籍造册,身世清白者,官府按名册发放弓弩武器。
登州豪强王善组织队伍,趁夜袭杀了契丹营帐,一仗斩首七十余级。在登州、青州的地界上,契丹兵成了过街之鼠,一时之间竟无法分清谁才是入侵者。
刺史王浩为了阻断契丹的海上之路,号召渔民锁海。一旦发现不明船只,便可协助官船阻截契丹的兵船和马船。
等到各州援兵到达时,刺史王浩在登州城外接待了各州兵马,此时密州、海州、青州、齐州和登州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一万两千。这支大军在接下来的三天里,将整个山东境内都搜索了一遍,剿灭了所有遇到的契丹人。
王浩是个暴脾气,他无法忍受契丹人在他的管辖区登陆。于是请诏,希望可以组建水军,反攻辽国的苏州。登州目前并没有水军,不过在乾德三年,有一批裁撤下来的江南水军被派到了登州安置。这批水军目前在登州负责前往高丽的贸易。
海上围剿契丹船只的时候,王浩见过他们的指挥使。此时王浩再次来访,并且说明了来意。这个指挥使见过契丹人的船,几乎都是运兵、运马的平底船,根本没有海上作战的能力。在海上相遇,完全可以打败他们。
但是登陆辽境,这个指挥使表示很难。高丽人曾说过辽国边境的情况,为了防止人员渡海逃走,他们在海岸修筑了很多石城,船只根本没有靠拢停泊的港口。这些船只都是从石城外建造的。
而且渤海旧地到处都有契丹人修建的城寨,这些城寨是为了监督渤海人所建,没有战略价值且极易陷入困境。
王浩听到这些情况,脑子也是冷静了下来。目前山东境内的契丹人已经被清缴完毕,少数躲藏的契丹人不足为虑。当务之急除了兑现悬赏之外,还要清查境内的损失。确保登州的安宁是刺史的首要之责。
就在山东的剿杀进行之时,位于岚州的李继勋也集结了大军,准备攻入辽境。云州不同于其他地方,这里是幽云十六州中最重要的地方,甚至比幽州还要紧要。
此地一旦失去控制,位于漠北草原的部落就可以进入辽国统治的核心区,草原部落长期的压抑和仇恨就会全部爆发,这也是辽太宗增修长城的原因。游牧民族更清楚草原的残酷和无情。很多部落首领都想成为草原霸主,都想成为下一个辽太祖。
辽国的皇帝即位后,会照例巡视境内,这是为了确保自己统治力的一种方式。草原霸主巡视领地,这是草原传下来的规矩。而打败首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