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 李业敬呈王霸策(下)(1 / 3)

加入书签

对於杨弘和李业分别提出的“东图扬州”与“西取关中”这两个不同的方略,袁术是有过反复的比较和认真的考虑的。

他考虑的结果是,他认为李业的方略,要比杨弘的建议好。

好的原因有二。

首先,打扬州的话,就像他对杨弘说的,难度太大,而取关中的话,则确如李业所言,关中现下空虚,郭汜又是那里的地头蛇,对那里熟门熟路,想来会容易许多。

其次,长安乃前朝的都城、本朝的西京,又众所周知,关中的地理环境上佳,乃是王者之基,那么如果能够成功地把关中、长安拿下,接下来的发展,可以想象,必然是一日千里,不管於政治意义上说,还是从实际的地理因素等方面说,肯定皆非扬州那东南偏隅之地可比。

至於关中的那些割据势力,包括凉州的韩遂、马腾等等,他们会不会抗拒袁术,亦即,在袁术进取关中、长安的时候,他们会不会兴兵抗拒?

袁术就此也想过了,他认为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会抗拒。

但袁术同时认为,就算他们中的部分当真抗拒,也不难对付。

袁术之所以会这个信心,是因两个缘故。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海内,袁绍、袁术兄弟今复分占冀州、南阳,各拥强兵,方下之海内,实是没有比袁氏更有声望的阀族了,袁术相信,凭其族和他本人的名望,值此关中空虚无主之际,他定然能够把关中大部分的割据势力招揽、拉拢到其帐下,此一故也。

退一步说,若真还有割据势力冥顽不化,非要与他作对,他有郭汜、吕布这两员骁悍出众的战将,又有何惧之,伐之便是。——郭汜、吕布二人中,不仅骁悍,并且还都熟悉长安、关中的情况,又李傕、郭汜往南阳撤逃的时候,没有把他们所有的部曲都带上,到现在为止,还有一些凉州兵将散落在长安、三辅等地,郭汜一旦率部抵至长安,这些存留在长安、三辅等地的凉州兵将,势必会响应郭汜,间接的,对袁术言之,这也是助力。此二故也。

较以“东取扬州”,“西取关中”此谋的这两个好的地方,如果把第一个好的地方,定义为“操作性”,那么第二个好的地方,就是帮助袁术实现其“壮志”的巨大价值。

两个好处再相比,后者最叫袁术心动。

自前汉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引入到儒学中,搞出了“天人感应”这一套理论后,谶纬学说便随之蓬勃发展了起来,再到光武皇帝中兴汉室以后,因为光武帝的称帝被附会到了谶语上,光武帝对谶语且又是深信不疑,谶纬之学,故遂乃越发地泛滥於本朝,俨然已成国教。

早年黄巾起义之时,张角所提出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句口号,便既是有太平经为其根据,又同时也颇有谶语的神学色彩。

黄巾起乱到现今,天下大乱已经多年,各种各样的谶语因也更早已是沉渣泛起,一如两汉之交际,再次四处流行,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句,即是“代汉者,当涂高/也”。

这句话出自《春秋谶》,《春秋谶》是一本成书久远的谶书,早在秦汉前就有了,其书中“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话,据说前汉武帝就曾经提过。

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何意思?

“代汉者”,意思明白,不必诠释,关键是“当涂高/也”是何意?

便有一种解释,“涂”,“途”也,“涂”的一个意思是“道路”。“涂高”,意思就是“道路、高大”。亦即,“取代汉家”的这个人,和“道路”、“高大”有关。

袁术名术,字公路。

术,“邑中道也”,术的本意是指城邑中的道路。所谓战术、道术、法术,这些词中的“术”用的都是术的引申之意,路数的意思,打仗的路数、道的路数、法的路数。

术是道路,公路里边也有路,则按此推之,“涂高”指的会不会是袁术?

别人怎么想的不知道,袁术对此深信不疑。

亦因是,袁术尽管与刘表相攻数年,都不能取胜,现今之地盘,只有南阳一郡与江夏半郡,又现荀贞迎刘协、朝廷到了颍川,可以说他的事业不仅是多年无有进展,反其如今面临的形势是日渐恶劣,可他心中所藏的“壮志”,却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而非但无有消磨,反更越来越强烈。

宏图霸业藏在胸间,而若取关中,得到了这份王者之基,对他“壮志”的实现,毋庸置疑,明显会有极大的助力,甚至说不定他的帝业就此便可确定!

只从这方面来讲,他倾向於李业的献策,也是丝毫不足为奇。

——前之所以不能实现雄图,或许是因时机未到?荀贞为什么偏偏於此时迎了刘协、朝廷到许县,从而使长安、关中因此而竟一下子空虚起来?这又是不是说明时机已到?

也许谶语的实现就在今时?

袁术便与李业说道:“我思之良久,以为卿之此谋,诚然嘉策也,然如若行之,却有一个为难之处。”

李业问道:“敢问明公,是何为难?”

袁术说道:“取长安虽不难,可取长安后,就需我亲自坐镇,则到那时,若是荀贞、刘表趁机来犯南阳,可该如何应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