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鲍信烛下劝离洛(2 / 2)

加入书签

这会儿听了荀贞之叹,他说道:司隶虽公族子弟,名满天下,固姿容弘雅,风度晏然,然以我观之,论临机决断,却似不如曹鲍二君,不过话说回来,司隶却也有他的考量。

噢以卿之见,司隶有何考量

大将军被害中官被除,现今朝中当权者,是司隶的从父袁太傅。汝南袁氏,累世公族,宗族姻亲门生故旧遍及朝中和天下,一呼百应,袁太傅今又独录尚书事,董卓虽强,在洛阳毕竟是无根之木,或许在司隶看来,其人最多是一时之患,而非为国家大害。

荀贞因知董卓之害,故此只顾想着说动袁绍逐董,却是没有细想过袁绍的心态,此时听了戏志才的分析,霍然醒悟,心道:还真有可能如志才所说,袁本初没准儿真是有这个想法,对董卓对将要出现的朝局还存有侥幸心理。

灵帝崩后,早前的朝局是:何太后临朝,何进袁隗共录尚书事。朝权分别在何太后何进袁隗和宦官们的手中。现如今,何进死了,赵忠张让段珪等宦官的头领们也全都被除掉了,没了何进和宦官,何太后亦等同是被架空了,也即是说,朝权已经完全落入以袁隗为首的士人集团手中了,董卓虽然在这个时候突然蹿了出来,可如论根基,他却是完全不能和袁隗袁绍等比的,在不知道董卓后来一系列胆大包天的举动之前,袁绍难免对朝局还抱有一些幻想。

毕竟说到底,即使是荀贞,如果不知道历史发展的轨迹,即便他看出了董卓是个祸害,可大概却也是万万料想不到董卓后来居然敢做出那么多大逆不道丧心病狂的事来的。

不说荀贞,鲍信曹操戏志才等有识之士其实也是如此,毕竟本朝还从没有过武人擅权的前例,而且董卓虽然兵强,可陈列在京畿周边的诸路兵马亦非弱者,如扶风的皇甫嵩,他麾下三万皆为精兵,这么个背景下,谁能猜想得到董卓竟然会有那么大的胆量和野心,后来竟然会做出那么多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来而事实上,即便是在董卓擅权洛阳后,如果皇甫嵩听了盖勋的建议,与盖勋联兵向洛阳,那么在西有袁绍等诸侯联兵的情况下,东西夹击,董卓虽强,却亦难免会早早地就败亡掉了。

只能说,董卓后来之乱洛阳是在集合了各种的巧合因素之后,最终才形成出现的,拿句后世的话说:是历史的偶然,不过从整体上分析,却也是历史的必然。

只是,身在局中,难免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情况,能够拨开重重迷雾,卓有远见地看出历史之必然的人少之又少,设想一下,如是袁绍能看出董卓后来居然敢擅权朝中,他又岂会犹豫不决,不同意荀贞鲍信的进言

时势如此,荀贞空有扭转历史之心,到底因其现地位尚低名望尚不够大,只能徒呼奈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