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天下之中洛之阳(1 / 2)

加入书签

洛阳是一座古城,早在西周时便是名邑了,后经东周战国秦前汉,又到本朝,历代对之皆有修缮扩建,因其位处洛水之北,水北为阳,是故后来被名为洛阳。

汉以火德,本朝定都洛阳后,又把洛字改为了雒字,因称雒阳。

洛阳居天下之中,为九州腹地,早在三代时,就已是中原地区的交通中心,后经历代营建,现今的道路更是四通八达。

往大了说,洛阳与四方州郡皆有大道相连,由洛阳向西,经长安,可至西域,向南直通南阳,向东远达泰山。往小了说,洛阳的十二城门与周围八关之间亦皆有通畅的大道,荀贞这次来洛阳,走的就是轘辕关与洛阳城东门间的大道,路上不但极为顺畅,而且槐杨如林。

离洛阳越近,路上碰到的从洛阳出逃的百姓就越多。

见得荀贞这一支兵马急进,沿途道上的百姓无不仓皇躲避。

百姓虽然躲避,可路上人多起来,难免会耽误行军的速度。

待荀贞等抵至洛阳城东的七里桥外时,已是下午,快到傍晚了。

所谓大都无防,洛阳与前汉前秦时的都城一样,俱是有城无郭。

郭者,外城也,也即是说,洛阳没有外城,只有一座内城。

但虽无外城墙,作为帝都,洛阳却也是有郭区的,而且郭区的面积很大,不仅洛阳的土著百姓很多都在城外的郭区中住,国家重要的文化礼仪建筑也都在城门外的郭区里,以是,围绕在洛阳郭区外的河水漕渠实际上便形同成为了洛阳的外郭。

洛阳城东有一条阳渠,是在本朝初年挖掘开通的,这条漕渠就是洛阳城东的外郭,而七里桥则便是阳渠上的一座大桥,因与洛阳城相距七里,故此得名。在七里桥的桥东,也即阳渠东岸大约一里的地方,建有一座门开三道的大门,此门就是洛阳城东的东郭门了。

到得此门,再往前行,便是洛阳的外城区了。

洛阳共有十二座城门,合十二天干之数,不过这十二城门并非是一边三座,而是四面多寡不一,最少的北边,只有两座城门,南边最多,共有四座城门,而城西与城东则都是三座城门。

城东的三座城门从北向南依次是上东门中东门望京门。

七里桥离上东门最近。

荀贞闻前边部曲回报已至七里桥门,驻马前望,果见前头滔滔渠水岸上,平地而起一座占地甚广的雄伟高门。

从在荀贞马边的钟繇遂遥指此门,说道:贞之,入了此门便是七里桥,过了桥就是洛阳外郭了。

如是平常时候,傍晚时分正是热闹之时,从田间归家的外郭百姓或由远路而来的外地士人商贾,往往会把桥上挤得水泄不通,而当下,桥上依然热闹,却不再是归家的百姓,也不见有外来的士人商贾,反而俱是从城中郭中逃出的洛阳吏民。

七里桥外的这道郭门本是有兵士驻守的,可眼下从城中出逃的吏民太多,些许兵士压根就管不住,放眼望去,远处的桥上门里门外俱是密密麻麻的人头,鼎沸的人声遥遥传来。

江禽从前头过来,向荀贞请示:将军,桥门桥上人太多,不好过,怎么办要不要我带人先去把他们驱散

荀贞点了点头,见江禽要走,又叫住他,叮嘱说道:桥下是水,人太多,你不要搞的鸡飞狗跳,免得有人坠河。

江禽应诺。

荀贞传下军令,命三军暂停,由江禽先带人过去清道。

其实也用不着怎么清道,看到这么几千步骑甲士突然行至,桥上门里门外的百姓早就惊乱,过了桥的四散而逃,没过桥离岸西近的纷纷又逃了回去,只留下桥上的一些,江禽带人过去只不过略微吆喝了几句,便将之悉数驱走,空出了宽阔的桥道。

守门的兵士可能也逃走了,又或者因见荀贞兵马势众而不敢上前问话,却是在无一人过问的情况下,荀贞率带四千甲士顺顺利利通通畅畅地穿过桥门,行过桥路,进入了城东的郭区。

过了桥,离洛阳就只有六七里之远了。

在这个距离上,洛阳的城门城墙已可清晰入眼。

墙高门伟,望之高耸雄壮,已令人惊叹,而尤令人惊叹的,却是城内宫省区的宫殿和门阙,遥望之,也不知是何宫何阙,远高出城墙之上,明峻挺立,郁郁如与天连。

如后世的北京城又被称为四九城一样,汉世的洛阳亦有俗名,又被称为九六城。

只不过,北京的四九城之称指的是北京有四个皇城门九个内城门,而洛阳的九六城之称指的则是洛阳城池的东西南北之长,洛阳城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因此俗称九六城,四面城墙的长度加在一起,周长达二十九里,占地极广,极是雄伟了。

荀贞戏志才钟繇等随中军过了桥,兜马至道边,看余下的部曲络绎渡河。

许仲辛瑷荀成本在军中各部压阵,这时相继来到荀贞马前,询问道:君侯,前边即是洛阳了,我等是直接入城,还是先择一地驻军

洛阳乃是京都,许仲荀成不知荀贞的心意,不敢擅自做主,眼见天色已暮,秋冬天短,很快就要入夜了,所以提前过来询问下步行止。

荀贞转望洛阳,看了片刻,回过头,对他三人说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