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 建功立业就在冀州(五)(2 / 3)

加入书签

有的是从洛阳周边招募来的,有的则是郡国兵。根据来源之不同分为两路,皇甫嵩、朱俊所带一路主要是招募来的三河骑士、京畿精勇,共计四万余人,而卢植所带之一路则主要是由北方的诸郡国兵组成,计有两三万人。——当然,现在又多了一个来源,即董卓所带之凉州羌骑。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说起来皇甫嵩现在麾下足有五六万之众,但除了他的本部外,对卢植、董卓的旧部他都不熟悉,既不“知己”,又没与张角交过手,也不“知彼”,确实不适合急躁浪战。

事实上,除了这三点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荀贞没有说出来,即:临阵接连换将,军心不稳。从卢植出京到现在,短短几个月间,加上皇甫嵩,冀州汉兵的统帅已经接连更换了三个。先是卢植被诬获罪,槛送京师,接着董卓浪战,又兵败失利,朝廷的诏书已经下来,令他等皇甫嵩到后便立刻去京都领罪。前线主将接连获罪,连战不利,军心岂会安稳?士气必然不高。

荀贞想到这里,不由想起了董卓前不久的战败,心道:“董卓久经沙场,乃是西凉悍将,凭借战功,从一个小小的羽林郎一步步升迁到今日之二千石,岂会不知临敌需当稳重,最忌冒进?而却一奉旨代卢植击广宗,刚至营中席不暇暖便就催军急进,浪战城下,恐怕也正是因为‘临敌换将,军心不稳’之故啊,所以他急於取得一场胜利,以安定军心,却不料反而战败。”

皇甫氏将门世家,皇甫嵩精读兵法,对这些道理他一清二楚,之所以询问荀贞、傅燮等人,其实是怕诸将因为连胜而气傲轻敌,此时闻得荀贞、傅燮两人之言甚合他的心意,当下颔首说道:“二卿之言,正合吾意。”他仰脸望了望天空,复又说道,“夏日炎热,便让各部兵卒多休息两日。明天送走了董中郎之后,后天咱们开个军议,再好好议议这攻城破贼之事。”

随从他马边的诸将齐声应诺。

他们是先渡河而来的,在董卓的中军待的时间不长,所带之诸部各营此时尚未渡河完毕,仍在络绎过河。由宗员带着,诸人先去筑营地看了看。董卓下了心思,给他们选的营地平坦干燥,又离河不远,是个绝佳的筑营之所。皇甫嵩很是满意,笑对宗员说道:“有劳校尉引路了。”

“护乌桓校尉”是一个与“度辽将军”、“使匈奴中郎将”、“护羌校尉”、“辽东属国都尉”类似的边地军职,顾名思义,其职主要是监领、羁縻归附汉家的乌桓、鲜卑各部,其幕府之所在地是在幽州上谷郡,与驻扎在并州五原郡的度辽将军部合称二营,虽然秩仅比二千,但因“持节”,代表的是朝中天子,所以在幽州,尤其是内附的乌桓、鲜卑各部中实为位高权重。

依照两汉之军职,校尉本在中郎将之下,皇甫嵩又是主将,且声名赫赫,宗员虽与他年岁相差不多,但态度非常恭敬,说道:“愿为将军效犬马之劳。”

“我这边营地未成,就不留你了。你且先归营去,待明日你我再好好叙谈。”

宗员知皇甫嵩治军的特点,知道每当驻军之时,他一向都是等兵卒们建好营垒,扎好营帐,有地方住后才会就舍帐,因此也不矫情地邀请他先去自家营中休息,应诺告辞离去。

送走宗员,皇甫嵩给诸将各自划分了一下筑营的区域,又带着诸将来到河边,迎各部渡河。

数万步骑或搭桥横渡,或於水浅处驱马涉水而过。夹杂在步骑之间,又有辎重车辆连绵不绝。号令此起彼伏,人声马嘶,甲衣兵器碰撞,车轮声响,喧哗之音传达到十里之外。

皇甫嵩勒马高处,观部众过河。

荀贞、傅燮诸将纷纷策马来到岸边。他们的部曲有的已经渡过河来,有的正在渡河,有的还在对岸。人太多,河边太乱,各人只能通过高高扬起的旗帜来寻找自己的部下。荀贞、傅燮深得皇甫嵩信用,两人的部众是皇甫嵩所部的精锐,渡河最早。很快,荀贞就远望见了本部的军旗,岸上人多、车多,到处都是人群拥挤,骑马不快,不到两里的路程,足足走了两刻钟才到。

原中卿、左伯侯等亲兵侍卫见他回来,忙带众前迎,驱散围堵在前的别部兵卒,把他接入部中。戏志才、荀攸、宣康、李博等纷纷过来,宣康说道:“荀君,回来了?”问道,“怎么去了没一会儿就回来了?董中郎没有安排宴席为皇甫将军接风洗尘么?”

荀贞说道:“皇甫将军的治军之风你还不知么?军士不食,他岂会尝饭?董中郎倒是安排了酒席,但被将军谢绝了。”顾望左右,见部下兵卒许多席地而坐,在本部的周围拥挤了很多别部的士卒,并有更多的别部兵卒源源不断地从河上渡来。他蹙眉说道:“君卿他们呢?”

宣康答道:“各在本曲约束部卒。”天本就热,人又簇拥密集,越发热气熏人,宣康满头大汗,抹了把汗水,又道,“过河的兵卒太多了,一多就乱,各部混杂,刚才接连发生了好几起斗殴,……。”指了指远处一个临时竖起的高杆,说道,“连砍了三个脑袋才制止了混乱。”

荀贞顺着看去,见那杆子上悬挂着三个血淋淋的人头。

皇甫嵩带的人马主要是由三河骑士、京畿壮勇组成,大多是招募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