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1 / 2)

加入书签

还是在富岐的那间医馆。

阿奴端上了茶水,董良知道这个阿奴就是向英的妻子。

不过是个哑女,而且出身平民。

董良坐在塌上1脸微笑地看着面前的中年男人。

那人的手中拿着1本《资治通鉴》。同样在1脸微笑地打量着董良。

两人都不说话,反倒是让坐在1边的向英感到尴尬。

向英在自己的兄长面前有些胆怯。

他从小就是跟着兄长长大。

自从父亲离世之后,向家就是兄长撑着,这让哥哥的性格越加的内敛、沉稳。

而他在兄长的羽翼下却变得稚拙、天真、理想化。

家族的事情向英根本没帮上什么忙,还因为自己的任性给兄长惹了很多麻烦。

向邦独木难支,还是被挤到了8重山。

要知道向家曾经出了5位琉球宰相。

向邦到8重山之前已经是琉球国的谏议大夫。

琉球国使用的是宋制。

南宋时,为了抗金,与琉球的往来密切,中原文化也大量输出过来。

那个时候海贸发达,很多东南沿海的华商迁居琉球,他们在这里定居,成为了琉球人。

其中1些大家族成为了琉球的贵族。

后来到了1392年,琉球中山察度王请求明太祖允许1些中国人移居琉球,为明太祖所恩准。

洪武帝派遣“闽中舟工3十6姓”随使团入琉球,他们便是琉球群岛最2批华人。

此后也66续续有1些华人加入到他们的行列。总体说来,这些移民大部分是福州人和漳州人。

到了如今,岛上形成了向、蔡、金3大家族,还有十几个华人小家族。

而向家移民琉球的时间是几个家族中最早的。

“董先生,请喝茶。”向英将董良前方的茶杯往前送了送。试图打破这种僵持的局面。

“谢谢向医官。”

“城主大人,请。”董良端起茶杯,对向邦做了1个邀请的手势。

“董先生你们在岛上也呆了有1段时间,不知道你们的船什么时候可以启航。”向邦举起茶杯,抿了1口,然后开口问道。

“城主大人是否有计划让我们什么时候离开?”董良反问道。

“我琉球1直欢迎中土移民,董先生如果不走,我们更加欢迎,不过琉球这里也讲究入乡随俗,董先生要是留下来怎么也要随了咱们琉球人的俗。”

“哈哈哈,这是自然。”董良笑着说道。

“我观城主颇爱读史,手不释卷,所谓何故?”

“读史可以知兴替。”向邦的话很简单。

董良抬手击了1掌大声道:“善!然城主可曾见到琉球之兴替。还有这天下之兴替。”

董良的话吓了向英1跳,也引起了向邦的思考。

“董先生有何高见?”向邦问道。简单的对话,向邦能够感受到董良确有几分本事。

“城主,依我看不出十年,琉球必将灭国。”

“董先生,我诚心与你相谈,还请不要信口雌黄。没必要用这种过激的论调来套向某的话,如果是这样的话,咱们就没必要相谈了。”向邦对董良的话不以为然。

“哈哈哈,看来城主眼界也只在琉球弹丸之地。”

董良的话相当于在说向邦是1个井底之蛙了。

他气得胡子都要竖起来了,不过董良接下来的话,让向邦忍住了没有爆发。

“城主的史书不读也罢。不如多放眼看看世界。”

“萨摩藩控制琉球几百年,所为者,其1是利用琉球与中土的藩属国关系,维持1个3角贸易。”

“其2,担心中土对他们进行报复,万历年间的1仗1直让扶桑人刻骨铭心。”

“董先生说的没错,这1关系为什么不能1直保持下去,先生又何来十年之论?”

“我说的这些都是以前的事情了。原本在这东海,只有中土、扶桑和琉球,自然能够平衡,但是现在西方的洋人崛起。他们不会放过琉球这样好的地理位置的。”

董良转头跟向英要来了1支笔,1张大1些的白纸。

“向城主,就让董某为你纸上谈兵。”

董良在纸上1边勾画,1边为向邦讲述现在的世界形势。

……

“十年前,英国人击败中土,与中土签下了城下之盟。他们已经看到了中土的虚弱,扶桑人也会看到的,加上这些洋人越来越多地在琉球出没。萨摩家必将会警惕,1定加紧吞并琉球。”

“不知向大人是否观察过,1些母兽在受到惊吓之后,会将自己的幼崽吞噬。这是他们的1种本能,因为它们本能认为,幼崽在自己的肚子中最为安全。”

“就算是扶桑人不动手,西洋人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