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你忽悠我,我忽悠你(1 / 2)

加入书签

众多老百姓中有一个人是陈十六鹰爪卫,过来打探虚实的,奈何看了六天,也没看清晋王杨广带的兵马到底有多少?

如实上报吧!就写道晋王杨广领的八十万兵马出兵营就用了六天,源源不断,尘土飞扬。

杨广中军大帐。

“按照宇文军师的意思,我们扎下八十万大军所用帐篷,这样做是不是有点太费事了”。

“哎,晋王殿下,做事不要怕麻烦,演戏要演全套,那南陈太子陈十六的鹰爪卫可不是瞎子,只要不是瞎子,他们就会如实上报”。

哎……远处还真有鹰爪卫在数,晋王杨广军队所扎的帐篷,哎呀妈呀,真有这么多帐篷,够八十万大军住了,如实上报吧!

杨广的军队只要一启程,就尘土飞扬,遮天蔽日,又有鹰爪卫记下,如实上报吧!

杨广的军队拔营起寨后,就会出现鹰爪卫来数他们做饭的灶台,还真这么多,如实上报吧!

杨广的“八十万”往沿着江往南走,可就走进陈十六的沿江建设好的,离北隋最近第一座烽火台,一位士兵的视野。

陈十六下令让萧摩柯积极备战,严防北隋,要沿江建设烽火台。

萧摩柯一看陈十六对北隋态度坚决,自己又是坚定的主战派,坚决执行陈十六的指示。

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是古代用点燃的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为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

通常选择易于相互了望的高岗地、丘阜、卯梁之上建立。台子上有燃烟放火的设备和守望的房屋,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的房屋、羊马圈、仓库等附属建筑物,烽火台一般独立构筑。

烽火台的形状因时因地而不同,大体为方形、圆形。

萧摩柯沿着长江两千里每十里就建设一座烽火台,整个大陈建设了二百余座。

每座烽火台安排守烽的人数十人,有其中有台长一人戍卒平日必须有一人专事守望,实行三班倒,保持二十四小时都有在上面瞭望。

瞭望台上有锣鼓,一有先敲响锣鼓,台长上来观察情况,然后视情况是否点起烽火台,除有一人做饭,其余的人作修建、收集柴草等工作。

如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

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

今天离北隋最近的第一座烽火台,今天是周一值班,周一是个小山村的孩子,父母早就不在了,家里穷的,破瓦寒窑,家徒四壁。

想着找个好工作,攒点钱,娶个媳妇,奈何大陈工作不好找,有一天,在别人那里听闻太子招兵买马,立马就提着的全部家当就入了军营,只要不打仗,只要自己命大,这好歹是个铁饭碗。

周一正在烽火台东张西望,左瞧右瞧,突然在长江北面出现一大队人马,不不不,准确应该说是看见尘土飞扬,只见远处的蓝天突然出现了一片灰,在不断的向前延伸着、变大着、变宽着,像夜神的毛毯般挡住了阳光,遮住了苍穹。

周一急忙敲响锣鼓,铛铛铛铛铛铛,台长张二带着几个人连忙爬了上来。

“周一,什么情况?”

“台长,你快看”张二顺着周一手指的方向看了过去。

“哎呀,我的妈耶”!俗话说人上一千,彻地连天,人上一万,无边无沿,张二看到江对面的军队起码前后绵延七百里,军旗蔽日,尘土飞扬,鼓声震天,就看不清到底有多少人。

“快快快,准备料材,点起烽火台。张二下令道”。

第一座烽火台狼烟起,第二座烽火台狼烟起,第三座,第四座,一座接着一座。

南陈东宫。

骠骑将军萧摩柯匆匆的就进了太子陈十六的书房,“太子殿下,大事不好,今日烽火台被点燃了”。

陈十六正在书房向计谋求教呢!罗士信和江小白也在旁边听着。

“二百多座烽火台都被点燃,就意味着有外敌向我们来了”。

陈十六刚想说:“慌什么,你等一遇事就如此惊慌,日后怎能成大事”。

突然想起这是萧摩柯,现在都五十多岁了,又是自己未过门的媳妇,萧小玲的爷爷。

那样说他不合适。

“老将军,莫急,坐下,喝口茶,慢慢说”。

“殿下,老臣刚得到消息,长江以北有大量隋军已经快到江夏了”。

“嗯?是不是去支援合肥的”?

“殿下,我看着不像,支援合肥沿着江边走是不是绕路了”。

“何人领兵”?

“隔江相望看不清楚将旗”。

“约莫有多少人马“?

“看不清,只见“军旗遮天蔽日,尘土飞扬”,估计少不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