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天眼电台3.0版(1 / 2)
第495章 天眼电台30版
5月25日,早上9点。
杨军聚精会神的坐在试验台,他的左眼上戴着一个小型的圆筒镜,懂行的人才知道,这是一个可以放大120倍的显微镜。这样的设备,在整个山谷,也就只有30个。
是星斗组织从某高端科研实验室弄出来的,这样的120倍显微镜可以提供自由调节放大倍数,能够观察到更微小的细节。由于是特制产物,所以分辨率在同产品中属于顶级。
而且,这款显微镜的光源也是新技术,可以自由调节亮度,适用于大部分场景。镜头质量就更不用说了,其他120显微镜根本没法比。直接影响到成像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戴着显微镜,杨军利用左眼,组装着“天眼电台”。
看着即将完成的作品,他心里不停的感慨,自己对于科研,从来都没什么信心。从一开始设计这款产品,也只是打算搞一个能传输数字波段的东西,就满足了。
谁知道,后来有了新灵感,加了不少前世的技术。天眼电台第二个版本,就变成了可以传输文字信号。
直到十天前,他在组装的时候,又有了新的想法,改了又改。第三版电台出炉了。新的天眼电台,已经彻底跟最初的设计南辕北辙。
首先,就是传播方式,之前融合了,“光”的波粒二现象,电磁波,物理辐射现象。最终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完全可以做到数千公里外的点对点传播。
但是,有几个缺点。1,地球是圆形的,如果超出了经纬度的范围,就会造成延迟,卡顿,失真,错乱,甚至丢失。
2,无法进行多点沟通,这让杨军很不满意,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无法举行远程会议了。毕竟,点对点,一对一的沟通,局限性太大了。
3,杨军更想用语言交流,用摩斯密码,数字密码,文字传输,还是不喜欢,太磨叽。
所以,杨军又想到了前世的互联网,和根服务器。
原理方面,他是不懂的,但是,单单从效果上,他就能想到很多。于是,杨军又把电台的核心设备进行了重新设计。
加装了几种新的零件,它们的作用,有的能支持语音转换,有的是支持多人波段共存,有的还能当做基站网点使用。
也就是说,这台30型号的天眼电台,数量越多,网点越密集,范围越广,则传输效果最好。
如果能做到全世界500公里内都有一个的话,那就代表着,杨家的人,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死角的联络,可以文字,可以语音,可以举行多人会议。
杨军自己都被震惊了,他是万万想不到,第一次搞研究,就有这么大的收获。这效果,可不就是前世的手机了吗,除了不能上网,不能视频。
能发短信,能打电话,还能多人语音聊天。在这个时代,妥妥的黑科技啊。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让他最看重的,就是安全性,隐蔽性。如果没有这个,一切都没有意义。
好在,30版本的天眼电台在这方面,依旧突出,因为传播方式的独特,以目前的人类科技,想要发现,起码也要50年。这还是在有心人注意的情况下。如果没人关注,可能一直都不会有人去研究。这样的话,自然也永远不会被人发现。
而今天,新版天眼电台,终于要完成了。
中午11点,杨军松了一口气,摘下左眼的显微镜。长时间的使用,让他的眼睛都有点不适应,实在太费眼了。
拿起手中的物件,放在太阳下,仔细的观察。这是一个犹如大型橄榄样式的设备,全部由贵金属合金组成,外表打磨出了166个光滑的面,把里面复杂的线路和零件包裹的严严实实。
这就是天眼电台的核心设备,有了它,才能发挥出黑科技的效果。
可惜了,杨军看着试验台上的零件和材料,电台需要两台以上才能检测效果,光有一台,也看不出来。
从旁边拿出一个木盒,把零件小心翼翼的放进去,包裹上厚厚的棉花。走到一旁的桌子前,上面有一个实验室专用的天平,他要看看,这个设备有多重。
42公斤,看着眼前的数字,杨军叹了一口气,还是太重了。
这样的话,用金雕来运输就非常不方便了。
毕竟,金雕的运载量,是3公斤,再多一点的话,会影响它们的安全,而且还会出现其他隐患。
按照他之前的想法,他把做出来的这些核心设备用金雕送到世界各地,让五大组织自己动手做成品电台。
只需要把配套材料列表和设计图给他们就行了。
但是,现在这个情况,就有点不合适了。
难道,还要在出去一次。
倒不是不行,但是,这才刚回来。
杨军摇摇头,算了,先把这些核心设备做出来再说吧。
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