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3 章(4 / 6)
,吓的那些礼官一个字都不敢再说。
读书人骂起人来真是不吐脏字还能把人气个半死,早知道昨天那么精彩他就不出门了,人生真是处处有遗憾。
苏景殊叹了口气,“没办法,谁知道这事儿L也能闹出那么大的阵势?”
“其实今天也很热闹,好几l个御史一大早就去别院忠言逆耳,看那意思是为被贬的几l位鸣不平。”赵仲针搓搓胳膊,“我在旁边听了几l句就赶紧跑出来了,书房的气氛太严肃,我还小,实在听不得那些。”
好吧,其实是今天其他大臣不在没人和他们对着吵,他爹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只当没听见,听起来一点意思都没有。
昨天已经贬了三个,今天找过去的不是闲职礼官,而是台谏部门的官员,御史谏官不能说贬就贬,只能委屈他可怜的爹爹留在别院遭受那些人的言语轰炸。
小光国公在心里为他可怜的爹爹哀叹了一会儿L,然后神神秘秘的说道,“你知道今天带头的是谁吗?是砸缸救友的那个司马光!”
他以前只听过这个名字,亲眼见到还是头一回。
司马光那种学问好的人忠言逆耳起来肯定更糟心,希望他可怜的爹爹能成功撑过这场劫难。
苏景殊听到这个名字也下意识抖了抖,司马光啊,祝官家好运。
大宋的台谏部门就是御史台和谏院,御史台负责组织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院独立出御史台,专门搜集朝廷里的各种意见评论,搜集完之后整理出来供皇帝参考,觉得皇帝哪儿L做的不对也能直接上奏疏开喷。
御史台大部分时候喷大臣,谏院大部分时候喷皇帝,对皇帝而言,谏院比御史台更可怕。
而司马光司马大人,已经当了好几l年的谏院一把手。
更可怕的事,司马大人在当谏院一把手之前还当过一段时间的太常礼院一把手,这回气势汹汹找上门,官家估计真得耳朵起茧子。
小小苏心有戚戚,“官家应该悄悄派人把庞太师请过去救急,不然除非他和司马大人翻脸,司马大人能从天亮说到天黑。”
字面意义上的天亮到天黑,连中场休息的时间都不给留。
之前庞昱抱怨庞迪老和他抢爹的时候提到过司马光,说司马光和庞太师是忘年交,俩人关系好的不要不要的。
前些年司马光的父亲去世,庞太师待这个忘年交跟亲儿L子似的,比庞迪那个侄子还看重。
庞
太师升任枢密使,升任之后立刻举荐司马光任馆阁校勘,皇帝不准许没关系,一次不准就举荐两次,两次不准就三次,几l次举荐之后司马光还是成功走马上任,司马光也就是那个时候兼任了太常礼院的一把手。
大宋的官职差遣制度很复杂,同一个差事要设好几l个官职来制衡,同一个人又能兼任好几l种差事。官职用来定品级俸禄,差遣来决定到底干什么活儿L。
麻烦,相当麻烦,他进京快一年了都没搞懂隔壁包大人身上的官职差遣到底是什么情况。
回归正题,继续说司马光和庞太师。
庞太师官居高位的时候提拔司马光,庞太师被贬的时候司马光也是不离不弃。
官场上起起落落很正常,庞太师也逃不过去,他被贬到郓州当知州,司马光跟着去郓州当典学,他被贬去并州当知州,司马光跟着去并州当通判,他起复回京,司马光也跟着回京城。
总之就是去哪儿L都跟着,
当年俩人在西北,大宋和西夏正在休战,司马光认为不应该让边地百姓和西夏通商,还要修建堡垒来防范西夏,庞太师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于是一边禁绝边民和西夏互市一边琢磨如何修堡垒。
修堡垒来驻防有利有弊,司马光觉得修筑堡垒很有用,但也有人觉得劳民伤财不愿意修,不过最终决定权在庞太师手里,庞太师肯定是向着司马光。
没想到西北边境因为修堡垒之事引起宋夏冲突,,庞太师手下一个将军乘酒出击结果大败而归,将士死伤众多,那将军酒醒之后发现闯了大祸就挥刀抹脖子,只给别人留了一地烂摊子。
朝廷派御史去审理那个案子,同时也是去西北考察情况,庞太师是个敢作敢当的人,一人承担起所有责任,事后被解除了节度使之职,然后贬知青州。
这种事儿L别人都是有多远躲多远,只有司马光向皇帝连奏三状说庞太师是听了他的意见才决定修堡的,说庞太师完全是出于保家卫国的本心,是发于忠赤不顾身谋,因为过于看重他的意见才导致这个后果,要罚应该罚他,不该罚庞太师。
修堡垒的建议的确是他提的,要罚也的确该罚他,但是架不住庞太师宁肯自己被贬也要保他,于是最后司马光没有受到任何责罚,全让庞太师自个儿L受了。
情深义重,比亲儿L子都上心。
咳咳,庞昱说的,可能有点夸张,但是估计也差不哪儿L去。
因为司马光和庞太师关系好,司马大人爱屋及乌对庞小衙内也很爱护,爱护的方式就是督促喜欢吃喝玩乐的小衙内读书。
所以庞昱的话听听就行,不是可能有点夸张,而是肯定会有所夸张。
但是有一点肯定没错,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