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苏曳炮轰朝廷凶猛一击(春节好)(3 / 8)
共同体规定了,七省之间的定死了一个税率,更加适合商品流通。
当然,有受益者,自然也就有受害者。
那就是中低层官僚,靠着乱收厘金发财的官僚。
但是,他们的反抗是有延后性的。
肃顺道:“冷处理,不赞同,不否定,不讨论。”
杜翰道:“暗中下令任何官员,不得谈论任何关于南方七省盟约一事,也不得谈论南方经济合作体一事。”
接下来,朝廷就下了禁口令。
但,越是不让讨论,就越是讨论得厉害。
朝野之间,都议论纷纷。
而且绝大多数人意见,都是夸赞。
“我瞧就好得很,听说厦门教案惨得很,那群洋人传教士拐走了几千名孩童,带到洋人教堂里面做妖法,要炼丹什么的,一天要死几十上百个。”
“可不是吗?厦门那边,家家户户都丢孩子。”
“还不止这些,这些洋人传教士还练采阴补阳,不知道弄死了多少女人。”
“有人去洋人教堂旁边挖地,一锄头下去你猜怎么着?全部都是骨头啊,埋了几千具尸体都不止。”
“还不止这样,隔着洋人教堂几十里地的人要挖井,一开始冒出来的还是水,到后面冒出来的,就全部都是血了。”
这真不是苏曳派人传播的。
但民间就是这样,越传越离谱,越传越惊悚。
“总之,谁要是敢让传教士进京城,我直接拿起刀子,第一个冲进洋人教堂拼命。”
“算我一个,算我一个,我可不想娃和媳妇被洋人抓到教堂里面祸害了。”
“朝廷里面有奸臣啊,签订了天津条约,让越来越多的洋人到我大清地面上开教堂,这还了得。”
“苏曳大帅好样的!”
这些舆论当然都不敢汇报给皇帝,但是肃顺和杜翰等人却知道得清清楚楚,心中顿时觉得更加不妙。
苏曳这个政治大义找得太好了,而且时间也太巧了。
刚好是厦门教案之后,天津条约之后。
大沽口之败,实在是对朝廷的威严损害太大了。
接下来,朝廷很快有了动作。
内阁大学士桂良,担任礼部尚书,专注负责外交事务。不宜再兼两江总督一职,所以暂先免去。
然后,朝廷派遣密使南下,先到了武昌,拜会了曾国藩。
皇帝和朝廷都觉得,这个七省盟约,最大的突破口就是在曾国藩。
他代表了三个省。
只要曾国藩转变了立场,那七省盟约就不攻自破。
而且苏曳的九江,完全在湘军的包围之中,只要曾国藩配合,朝廷灭掉苏曳就轻而易举。
这一次朝廷密使的级别就很高了,皇叔惠亲王绵愉。
绵愉先是大大夸奖了曾国藩,说他是朝廷在南方的擎天玉柱。
接下来,说皇帝对曾国藩何等器重。
述说在收复庐州之战中,曾国藩军队何等勇猛等等。
中途,半个字都没有提到苏曳。
接着,绵愉道:“涤生啊,桂良做了礼部尚书,所以主动请辞了两江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但这个位置至关重要,不可一日却之,你有什么看法?”
曾国藩道:“此事朝廷自有打算,下官不敢枉论。”
绵愉道:“朝廷的意思,想要让你来做这个两江总督。”
曾国藩内心冷笑,早干嘛去了?
当时何桂清死了之后,这个位置就应该给我。
如果当时给我,我身负皇恩,怎么可能跟着苏曳加入这七省盟约。
结果现在倒好,你们朝廷被苏曳打痛了,现在肯把两江总督给我?
晚了!
而且你们朝廷把我曾国藩当成了什么?青楼里面的娼妓吗?
给我一个两江总督,我立刻就出卖苏曳?
真是可笑之至。
顿时间,曾国藩连连推辞道:“不可,不可,万万不可。我才疏学浅,万万不可担此大任。”
绵愉道:“涤生万万不可妄自菲薄,论资历,论德行,论才华,你都当仁不让!”
按照朝廷的意思,是先提条件,再给两江总督。
但绵愉觉得这完全不可行,你把别人的尊严当成了什么?
所以,先直接封官许愿,再谈条件。
结果,人家直接就拒绝了。
曾国藩斩钉截铁道:“惠亲王,此事万万不行,下官实在不敢受命。”
绵愉心中不快,道:“那曾涤生你推荐一个人。”
曾国藩道:“此乃朝廷大事,请朝堂诸公斟酌。”
绵愉道:“徐有壬和王有龄二人,你推荐一个。”
曾国藩一愕,这般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