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千秋功业(2 / 3)

加入书签

在中秋这日大摆宴席,压根就没想过柳家刚刚被斩了一位族长,数名柳家子侄。</br>柳湘莲没有理会族中的那位废物,按部就班的接管理国公府,将柳芳的家眷送去城外庄子居住,整顿家宅。</br>而在荣国府安心养胎的迎春,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舒坦。</br>借嫂嫂王熙凤的光,迎春享受着宫中御厨制作的膳食。又有弟妹陪伴,少了烦心事的她,这几日的气色比以往还要好些。</br>贾琮在被林如海训了一顿后,又一次干劲十足起来。</br>八月十五一大早,他拿着一本厚厚的折子站在勤政殿时,皇帝老爷都感觉有些牙疼。</br>“臣贾琮有本要奏……”</br>“贾琮,今日中秋,中秋节!你不过节,朕还想休息休息呢!”</br>皇帝老爷原本正在翊坤宫,与杨妃娘娘享受安逸的闲暇时光,却被告知贾琮大清早跑来宫中请见,差点以为自己听差了。</br>辰时才过了一刻不到,他甚至还没来得及用早膳,这小子失心疯了,这么早跑来干嘛?</br>贾琮一本正经的将昨夜熬了一晚上写出来的奏章送到皇帝案头,随即郑重说道:“陛下,这是臣草拟的《治河策》以及《天灾赈济法》……”</br>“你……”</br>皇帝差点就觉得自己幻听,闹了半天,竟然是跑来给自己献策。</br>这是好事,但这个时间点,着实有些离谱了。</br>不过他自认自己是贤明之主,忍住吐槽将手中厚厚的奏章打开。</br>“黄河水浊,固不可分。然伏秋之间,淫潦相仍,势必暴涨。两岸为堤所固,水不能泄,则奔溃之患,有所不免……”</br>“……必真土而勿杂浮沙,高厚而勿惜居费,逐一锥探土堤……”</br>“通漕于河,则治河即以治漕,会河于淮,则治淮即以治河,会河、淮而同入于海,则治河、淮即以治海。”</br>“以河治河,以水攻沙!”</br>皇帝的眼中放出精光,猛地抬头看向立于一旁的贾琮。</br>“此法可行?”</br>黄河水患,老大难啊!</br>若此法真的可行,按此法将黄河水患问题解决,其功不比灭国之功小。</br>贾琮点了点头:“谨慎点算,成功率在七成以上。”</br>他很想说十成的,不过还是谦虚点吧。万一老天爷不给面子,谨慎点好。</br>事实上束水攻沙之法在前世是被事实证明过可行的,前世大明的潘季驯以此法四次治河,成绩显著。</br>便是后来的满清康麻子一朝,也是用的潘季驯束水攻沙之法,使得黄河大治。</br>甚至是前世天朝,在治理黄河水患时多采用了三百多年前潘氏之法,可见此法之妙。</br>至于说此法的条件限制,比如堤坝构造的安全性稳定性,贾琮也在其中做了详细的补充。</br>像是水泥、钢筋的运用,耗费的确有些大,不过大夏如今的锻钢技术不断提升,国力蒸蒸日上,这些银钱还是拿得出来的。</br>贾琮一面陪着皇帝老爷用早膳,一面详细的解释着其中束水攻沙、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等作用,让皇帝对手中的奏疏更加看重了。</br>要不是今日中秋的确不宜惊扰朝中,他都想让人敲响景阳钟,召集群臣议政了。</br>治河啊,千秋功业也!</br>只要黄河能在元祐朝治理成功,绝对能让他千古留名,史书上会浓浓记上一笔:元祐十年八月十五,琮上疏献治河策,帝怜大河两岸百姓天灾之苦,允之……功成,万里大河再无水患事,万民安!</br>皇帝已经在心中又一次为贾琮重重记了一笔功劳,一开始被打搅了安逸的恼火早就烟消云散,赞赏的不断让宫娥给爱臣添饭夹菜。</br>等到君臣二人用完早膳,皇帝也懒得再回后宫,再次翻开那本厚厚的奏疏,开始看后半部分。</br>奏疏的前面是治河策,后半部分是简单草拟的赈灾策。</br>两者倒是有些联系,不过后者明显是贾琮发散性思维的产物。</br>他从一开始的水患赈灾策,逐渐发展到各种天灾发生时,朝廷该如何应对,甚至有写到譬如地动、干旱、水患、蝗灾等等各类自然灾害发生时,百姓的自救之法。</br>“伱这写的有些简略了,心中可有详细之法?”</br>皇帝很快就看完了近万字的赈灾策,后半部分明显只是纲要式的方略,并未形成详细的赈灾法。</br>贾琮挠了挠脑瓜子:“臣昨夜原本只是想先把治河策写出来的,后面睡不着了,就顺手写了这一部分。详细的赈灾法臣的心中如今也还只是个模糊的想法,具体的臣需要时间。”</br>“无妨,朕等得起。”</br&g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