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3 / 4)

加入书签

赵普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

“李重进扣押宋使,遂于七月起兵反宋。”

“赵普拒绝了赵匡胤,这是有关部门官吏的职责而已,而不是帝王做的事。”

有功必赏,有过必罚,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赵匡胤即位后,论功行赏,继续使用后周老臣为相,以维系旧官员人心。”

“这个小吏就趁机偷窃木材,打着赵普的旗号在京城卖。”

在他即位后,有一次和赵普闲聊提起过这件事,询问赵普只读一本《论语》是不是真的。

“有大臣知道了又禀告给赵匡胤,赵匡胤非常生气,督促下令追查此事。”

可结果让他大为不满,酒坛子里面装的都是黄金。

“次年二月,葬于洛阳邙山,后被追封韩王。”

由此可见,谏言是需要胆识的。

做饭用的鼎,尚且有耳朵,官员怎么没长耳朵呢?

难道不知道赵普是他倚重的国家重臣吗?怎么能弹劾赵普呢?

“在赵普的辅佐下,一年之内粉碎了李筠、李重进的反叛。”

“赵普也倾尽全力效忠君王,对国尽忠,是真正的社稷之臣。”

杯酒释兵权对于宋朝来说,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只要削夺其权,控制粮草,收拢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赵匡胤:赵普虽然于国有功,但他胆大妄为,朕也不得不罢免。

“宋太宗失去赵普非常痛惜,于是痛哭涕泣,左右大臣都非常感动。”

朝廷储君的案件,赵普出主意,为赵光义背负不孝不朋友的名声。

“刘词死后,上遗表向朝廷推荐赵普。”

总是用尽全力来帮助自己,忠诚于国家。

“显德六年六月,柴荣去世,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曾祖父是唐末三河县令,祖父在唐末任澶州司马,父亲在五代时任相州司马。”

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捷。

当看到赵普家的庭院里摆着十个酒坛子,他好奇询问酒坛子是做什么用的。

“当时,赵普兼任监修国史,赵匡胤命令数位大臣辅助赵普。”

“赵普辅政是相当**,其他的朝臣非常忌惮他。”

“0年末,赵匡胤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一天,召见赵普询问国家长治久安的计策。”

从根本上解决了唐末五代动辄改朝换代的痼疾,强化了皇权,巩固了北宋新政权,为北宋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赵普看到形势可虑,力主赵匡胤亲征并随同前往。”

“过了一段时间,听见叩门声,赵普急忙出门。”

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

“赵普因为辅佐有功,也得以高升。”

而赵普则秉承举贤之志的原则,为朝廷推举提拔了不少贤能之士。

吴越王之所以贿赂赵普,无非就是认为国家大事都是赵普这个宰相来决断罢了。

“赵普常被人诋毁,在朝廷任官几年,郁郁不得志。”

任何人都不能包庇,帝王也不行。

“李重进派人联结北汉,中途被俘为赵匡胤所用以后。”

但北宋后代对武官以及军队也多实施消极防范的策略,不积极考虑提高军队战斗力。

“宋太宗追赠赵普为尚书令,追封真定郡王,赐谥忠献。”

如果赵普不够宽容大度,没有出山回到朝廷上,那么他的政权也不可能那么稳固。

“宋太宗赵光义召问,赵普表示希望在机要部门来观察事变。”

“赵普觉得问题就在于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

“把节度使慕容延钊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罢为成德节度使,分化兵权。”

“赵匡胤代周以后面临的国内形势,依然是五代十国以来的武臣弄权局面。”

“当时官府禁止私人贩卖陕西的大木料,赵普曾经派遣小吏到市场去买木材,连成巨大的木筏运到京城盖房子。”

“在赵普的百般劝导下,赵匡胤从后周幼主恭帝手中接过所谓的禅位书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

他即位以来,常常优厚礼遇赵普。

赵匡胤宴请一众高级将领,装作喝醉酒的样子试探这些将领。

“宋军先攻克了湖南、湖北,又攻占了蜀地,灭南汉、南唐,平定了江南。”

“两年后,赵普被封为太保,第三次出任宰相。”

只要自己认为对的,就一定坚持,这一点令他敬佩。

在中华历史上从来不缺耿直的谏臣,他们敢于给朝廷提意见,大胆地给皇帝指出过错,赵普就是这样的名臣。

这与历史上某些王朝末期纲纪废弛的黑暗时代相比,至少还是属于比较明朗的时期了。

赵普当上宰相以后,太祖劝赵普多读点书。

赵匡胤陈桥事变接受禅让,决策辅佐的人很多,其中赵普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记载,赵普品性不好,经常猜忌苛刻。

“于是一个重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