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政制院换届(2 / 3)

加入书签

得打压。</br>当下各部尚书如程琳、陈执中、章得象、杜衍、李若谷、贾昌朝、郑戬、叶清臣、胡宿、韩琚等人纷纷上言。</br>“陛下遣精兵强将,身蹈锋镝,威服四方,谓之天人之功,为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br>“蛮夷犯边,实乃自不量力。臣观天人未厌宋德,陛下自有天佑。”</br>“范希文虽有薄功,但实不能与陛下相论。”</br>这帮人一个个要么把功劳推给皇帝,要么推给上天,反正就是不说范仲淹有什么大功劳。</br>因为他们除了要打压范仲淹以外,也未尝没有眼红嫉妒的人。</br>比如程琳、章得象、贾昌朝这帮家伙,那是能看得范仲淹眼睛发红,嫉妒得都快面目全非了啊。</br>不过百官们怎么贬低,赵祯肯定还是要给予范仲淹肯定,不然让臣子寒心。</br>当下赵祯说道:“范卿功在社稷,居功至伟,毋庸置疑。此番回京,非要职不能重任,拜龙图阁大学士、平章军国重事,封楚国公!”</br>“谢陛下!”</br>范仲淹大喜,历史上他才是参知政事,也就是副相,现在则直升宰相了。</br>不过其实也没什么卵用。</br>因为目前的参知政事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军国重事、平章军国事之类从唐朝延续下来的宰相职,基本上已经是虚职。</br>真正的实职还是政制院知院,或者政制院同知、候补同知才行,连观察候补同知都没资格参与朝廷大事。</br>赵骏说道:“陛下,政制院成立,是为了让陛下能更好地治理国家,加强权力集中,推动对国家有利的政策。所以臣主张政制院的人员常定,五年一届,如今王相病逝,臣以为可以新换一届了。”</br>赵祯说道:“准奏!”</br>“那臣请提名,提名者将正式入政制院担任同知!”</br>“准奏!”</br>“臣提名范仲淹、李迪、李谘!”</br>赵骏随即说道。</br>下面李迪都快压抑不住嘴角的笑容。</br>政制院人员常定,且五年换一次届是之前就定下的规矩。</br>因此哪怕谏台的官员怎么弹劾政制院的人,除非能够抓到犯法的证据,否则光凭捕风捉影,政制院的宰相都是岿然不动。</br>从景祐三年九月份设立政制院,到今年其实也已经四年多时间了,应该是要到明年九月才换届。</br>不过随着王随病逝,再加上范仲淹功劳太大,正式入政制院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所以提前换届也是理所当然之事。</br>而赵骏自然要给政制院上自己人,毕竟老范虽好,但他有自己的主见,比如在辽宋和谈上双方就有分歧,因而二人之间只能算盟友,不能算自己人。</br>李迪那可是妥妥地投靠过来了,给自己当小弟了,那不得罩一罩?李谘则相当推崇赵骏的商业改革,支持赵骏的决定,自然也要提一提。</br>吕夷简马上说道:“臣提名晏殊、程琳、章得象。”</br>宋绶说道:“臣提名陈执中、贾昌朝。”</br>蔡齐看向王曾,王曾沉声道:“臣提名宋庠、郑戬。”</br>吕夷简笑道:“根据制定,提名需要从候补观察同知中选,宋庠如今已不是了。”</br>王曾恼怒地看了眼吕夷简,这老逼登。</br>目前朝廷改制之下,各个直属于政制院的重要部门尚书都要加候补观察同知衔,以彰显这些部门在朝廷的重要程度。</br>比如财政部、工商部、警察部、教育部、税务部,以及传统的礼、吏、兵、刑、户、工六部。</br>宋庠之前是右谏议大夫,作为谏台的一把手,相当于后世那个部门,自然位高权重,所以与御史台的一把手御史中丞一样,也有候补观察头衔。</br>有了这个头衔,品级基本上都是正二品,同时也有了能够进政制院的资格。</br>但谏台老是跟吕夷简不对付,没事就弹劾政制院或者吕夷简的小弟。</br>前年韩琦还弹劾陈尧佐、石中立、王随尸位素餐,虽然王随因为入了政制院的原因没有被降职,但陈尧佐被罢为淮康军节度使、判郑州,让吕夷简又失去一个左膀右臂。</br>而宋庠是王曾的小弟,那自然是追着吕夷简一顿锤,搞得吕夷简烦不胜烦,于是去年吕夷简就利用宋庠嫉妒范仲淹的心思,设计陷害他,把他调知扬州。</br>事情起因是去年上半年范仲淹多次与西夏那边通信,信件自然要上报到朝廷来,当时赵骏在游历天下,王曾和蔡齐又都生病了,情况不是很好,政制院就顺利被吕夷简把持了权力,搞得他一家独大。</br>宋庠见此就疯狂弹劾吕夷简。</br>吕夷简于是故意在宋庠面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