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重中之重(2 / 3)

加入书签

让天下人得知违背自己誓言的下场是怎么样的。</br>这不是为了社稷,这更是为了后来人。</br>恶有恶报!!</br>曹髦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办,钟会跟毌丘俭便决定找个地方来商谈战略的事情。</br>两人走出了皇宫,钟会看向了那进出匆忙的内臣们,忍不住感慨了起来。</br>“一年之内,大魏就变得不同了。”</br>“这洛阳之内的官员们,变得都格外繁忙,再也没有从前的悠闲惬意,尚书台的事情操办的很快,今日送过去的诏令,就不会被拖延到明日。”</br>“尚书六部,分工明确,各领其职,虽然有些漏洞,可也在不断的改进。”</br>“庙堂的政务混乱了很多年,如今终于是得到了好转。”</br>大魏拥有着三国内最为臃肿的行政系统,大概是因为经历过的皇帝最多,权臣最多,每个人上来都会组建自己的班底,换一套行政体系。</br>这就导致大魏的核心庙堂里官员太多,处处都是无用的人,彼此的职权叠加,全看这个职位上的人的本事。</br>比如说吏部尚书跟司徒,两个都拥有着选拔和升迁官员的权力,谁看谁的声音更大,还有司农,以及度支尚书这样的,甚至有些时候内臣系统还要来插一手</br>繁琐,复杂,臃肿,效率极慢,耗费巨大。</br>短短一年之内,庙堂已经变了个模样,六部尚书管执行,分工明确,三公九卿的荣誉性身份进一步被加强,很多时候他们只能提出意见,以及督促事情的进程,具体执行还是得尚书台来。</br>中书拟定,内臣决策,尚书执行,三公九卿参与。</br>在这个思路下,庙堂罢免了大量无用的官职,例如司隶校尉府原先近百来人,曹髦砍掉了其中的一半人,嗯,是物理意义上的砍掉了。</br>又有二十余人被吓得赶忙辞官,如今就只剩下了不到三十人。</br>臃肿的官僚体系顿时变得轻盈,耗费大大减少,政务清明之后,收支都变得明确了起来。</br>钟会很喜欢如今的庙堂,干净且轻盈。</br>人人各司其职,没有了那些吃空饷的,混日子的,酒囊饭袋们不是被杀就是自发的滚回家里,如今的庙堂,才像是一个真正的庙堂。</br>放眼望去,也基本都是些能被钟会放进眼里的人物,没有太糟糕的。</br>就大魏如今这庙堂配置,将地方官员和将军们不计算进来,也是能吊打人才青黄不接的蜀国跟吴国。</br>这已经隐隐有了曹丕执政初期时的规模,可能比不上武帝的天团,但是碾压蜀国跟吴国是绝对够用的。</br>钟会的脸上写满了得意。</br>他开口说道:“陛下重用酷吏,也是值当的。”</br>“要在一年之内,将庙堂精缩,改制,不用酷吏是不可能做到的,若是稳步操办,只怕需要五六年的时日,才能让庙堂有如今的局势。”</br>他看向了一旁的毌丘俭,“故而,若是群臣向您劝谏,说除掉何曾之类的事情,还望您勿要附和。”</br>“等到庙堂的情况已经稳定,我会亲自将他送走,但现在还不是时候。”</br>毌丘俭这才明白钟会为什么会跟自己说这些。</br>他开口说道:“重用酷吏并非是治理天下的正确办法,但是小人当职的危害更大,两害当取其轻。”</br>钟会开心的拍起手来。</br>“您说的太对了!”</br>钟会带着毌丘俭来到了尚书台内。</br>尚书台内的大佬们大概也没想到毌丘俭会忽然到来,也没有人来迎接,钟会跟毌丘俭看到几个尚书聚在一起,背对着众人,沉默不言。</br>钟会领着毌丘俭,大摇大摆的走到了他们的行列。</br>“出了什么事情?”</br>几个尚书被吓了一跳,转过头来,看到是钟会,这才松了一口气。</br>“今年的秋收统计已经出来了。”</br>开口的乃是新任的户部尚书鲁芝。</br>看到几个尚书那复杂的脸色,钟会当即皱起了眉头。</br>今年的局势实在是不太好。</br>正元二年,河北,青州叛乱,凉州和淮南各自经历了一次战争,并州和幽州灾害频发。</br>地方官员大多辞官,大量的官吏被罢免被杀死,庙堂整顿,全军甲士的待遇被提升</br>今年的秋收遭受影响,是非常正常的情况。</br>难道是下降了太多?</br>钟会严肃的问道:“降了多少?会影响明年吗?”</br>几个尚书抿了抿嘴,没有说话,鲁芝开口回答道:“比起上一年,提升了两倍有余。”</br>“提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