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天下事在列位忠臣(2 / 3)
证不杀伱吗?</br>出卖盟友,背信弃义,滥杀大臣。</br>这样的司马家,卢毓敢去信任吗?</br>王祥一点都不怕卢毓会做出错误的选择。</br>卢毓看着群臣,大声说道:“当下最重要的,并非是淮南之事。”</br>“淮南之事,还是得等天使返回,如实禀告。”</br>“如今天下的问题来自于官吏的选拔之事!”</br>“自宣文公定中正以来,中正不曾更改,野有遗贤,官员不足,这才导致了如今的诸多乱相!”</br>“河南官员的滥杀,河北百姓的乱局,都是因为这个问题。”</br>“我认为,应当对中正行革新。”</br>“当今中正,名额太少,贤明与否,中正官亦难以划分,以个人好恶而断,有诸多不公,我认为,不可以人来定品,或可定品宗族,予尚书铨选入仕之大权”</br>当卢毓将完全体的中正制抛给群臣的时候,在座大臣,眼里满是精光。</br>实际上,九品中正制最初诞生,其实是对汉代官员提拔制度的弥补,汉朝的孝廉制度,使得人才提拔权落在了地方的手里,地方把持着孝廉的名额,而九品中正是要收回这种权力,收到庙堂之手,可是因为变相的妥协,导致门阀政治愈发的强势,最后才导致了只看门第,无视個人的情况。</br>这是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结果。</br>这种发展结果对晋朝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对庙堂里的这些人来说,这是很令人鼓舞的。</br>能坐在这里的大臣,几乎都能确保自己的宗族是世家大族,哪怕原先不是,就凭他们如今坐在这里,往后也是了。</br>这最后的结果,对中下层的世家豪族不利,可是对坐在这里的人来说,这可太棒了!</br>代代富贵,甚至可以直接通过尚书来选拔,考核都节省了。</br>群臣原先因为五等爵位而平静下来的内心,此刻忽然躁动了起来。</br>爵位是很重要,可是这只能由一个人来继承,可这革新就不同了,族内所有人都能受益,每个人都能出头,都能为家族弄来爵位,这两个结合起来,那就更香了!</br>“卢公所言有理!!”</br>到这个时候,王祥最先起身,大声的说道。</br>群臣恍然大悟,难怪你们方才要一同反对司马昭,原来是为了这件事?!</br>用这件事来逼迫司马家让步?!</br>群臣的脸色当即就发生了变化。</br>“臣以为,卢公所言有理!”</br>当即就有另外一位大臣站起身来,“臣以为可!”</br>司马昭转过头来,顿时眼前一黑,因为起身的这位大臣,正是被他所信任的荀顗。</br>在这三人起身之后,朝中一片哗然。</br>司马昭深吸了一口气,他先前最担心的就是这件事,没想到,这件事还是发生了。</br>可他并不惧怕,这些反贼无视庙堂的礼仪,可自己在庙堂里,终归是强势一派!</br>他皱起了眉头,果然,下一刻,就有大臣起身,“臣以为不可!”</br>起身的乃是侍中赵酆,他是故太常赵咨的儿子,赵咨是河内人,跟司马家的关系极为亲密,双方同进退,而作为他的儿子,赵酆也是司马师的铁杆心腹之一,对司马家言听计从。</br>他此刻愤怒的说道:“天下哪有给宗族定品的道理?!大族出身,就定然是贤臣吗?”</br>“如王凌,夏侯玄,李丰这些逆贼,哪个不是大族出身呢?”</br>“若是单以宗族来取士,甚至由吏部直接招纳,那还能招得真正的贤才吗?定然都是一些无能之辈,这是祸害天下的事情,绝对不能推行!”</br>群臣沉默。</br>他们在乎这个吗?</br>王祥却开口反驳道:“革新,并非是要以门第来取士,这是为了取士公正!当今的官员为了拉拢亲信,无视贤才,当下贤才何其多,贤才皆优,难以分优劣,定品宗族,宗族既定,自不必再评,如此使宗正官只看贤人的才略,这才是真正选拔贤才的手段啊!”</br>“反而是原先的政策,会使得庙堂招纳无能之人,祸害天下!”</br>赵酆看着王祥,气急败坏。</br>无耻老贼!</br>这种话你都能说的出口?!</br>定品宗族,居然还成了公正公平的好制度??</br>这不是纯粹看谁的家族厉害就让谁当官吗?!</br>司马昭伸出手来,让准备反驳的赵酆退回了自己的位置。</br>司马昭大摇大摆的走到了群臣的中间,随即看向了远处的卢毓。</br>“我不许。”</br>他终于放弃了过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