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协约国会议和同盟国会议(求月票!)(1 / 2)
澳大拉西亚的的内阁政府选举结束之后,国内再次恢复了平静,进入了以往的发展建设环境之中。</br>但此时的欧洲可不平静,意土战争正打得不可开交,巴尔干地区的火药桶似乎也马上爆炸,让欧洲原本晴朗的天空多了几分乌云,仿佛一场大风雨即将来临。</br>1911年10月27日,阿瑟刚刚和新一届内阁政府举行了内阁会议,就收到了来自英国的邀请,参加伦敦的大型聚会。</br>这场聚会英国邀请的国家多达十多个,大多都是和英国交好的国家,其中也不乏法国和俄国这样直接和英国签订协约的国家。</br>当然,这也代表着像德国,奥匈帝国这样的和英国对立的国家不在邀请之列。因此,这场会议也可以看作是协约国内部和偏向协约国国家的大型聚会。</br>其实这也代表着澳大拉西亚受到了英国和法国以及俄国的看好,毕竟澳大拉西亚远在大洋洲,能够参加这样的协约国会议,代表着澳大拉西亚的实力受到了协约国的认可。</br>但这样的邀请却让阿瑟很是头疼。如果直接参加,难免会被看作加入协约国阵营。</br>这对于阿瑟所想的前期中立卖军火,后期加入有优势的一方大相庭径。</br>但毕竟是英国老大哥的要求,不去的话又难免不给面子,伤了和英国政府以及英国民众的感情。</br>经过慎重思考之后,阿瑟选择让肯特首相前往。肯特首相是阿瑟的心腹,一定程度上是能代表阿瑟的。再加上肯特是澳大拉西亚新任首相,也能代表目前澳大拉西亚的政府。</br>因此,肯特首相也是除了阿瑟之外比较合适的人选。</br>在肯特出发之前,阿瑟特意嘱咐,让肯特在会议中多看,少问,少参与。</br>了解一下目前欧洲各国对于协约国的支持度还是很有必要的,但直接加入协约国还是大可不必。</br>毕竟一战对于协约国的消耗十分巨大,早加入战争一天,也就代表着早消耗澳大拉西亚的底蕴一天。</br>如果这场会议对于阿瑟来说是两难选择,那么对于以威廉二世为代表的同盟国势力来说,这就是一次光明正大的针对了。</br>不过可惜的是,虽然这场会议的时间和参与者是公开的,但会议的内容却是极端保密。</br>哪怕德国情报组织为此耗费了大量功夫,也只是清楚这场会议针对的就是同盟国,至于会议到底商议了什么,达成了什么目的,德国一概不知。</br>不过,这并不代表着德国就没有任何反对的手段了。</br>肯特管家刚刚抵达伦敦没多久,协约国会议刚刚召开的第二天,也就是1911年11月30日,德国也针锋相对的表示要在柏林召开会议,并且会议的参与国家也都是同盟国成员和偏向同盟国的欧洲国家。</br>让阿瑟头疼的是,哪怕德国明知道阿瑟派遣了肯特参加协约国会议,德国政府仍然光明正大的邀请澳大拉西亚参加同盟国会议。</br>虽然澳大拉西亚确实和两边关系都不错,但在战争之前这么光明正大的墙头草行为,不仅会让澳大拉西亚的面子受损,同样也会两不讨好。</br>因此,1911年12月1日,阿瑟代表澳大拉西亚政府公开宣称,澳大拉西亚是一个和平友好的国家,暂时不愿意加入欧洲的争端。</br>但为了世界和平和全世界人类,澳大拉西亚愿意在任何时候向欧洲提供应有的医疗和物资支持,来确保欧洲民众不会受到欧洲争端的影响。</br>同时,阿瑟还强调,澳大拉西亚暂时不会直接加入协约国或者同盟国,除非国家和国民的利益遭受损失。</br>鉴于英国和德国与澳大拉西亚的良好关系,以及双方之间的血缘关系,阿瑟诚恳的劝告,希望双方能够保持理智,在谈判桌上解决争端。</br>不管怎么说,先把中立的牌坊立起来再说。要不然像这样两难的抉择还有很多,稍有不慎就会给澳大拉西亚安上一个墙头草的名声。</br>为了表达自己确实想要中立的态度,从12月开始,阿瑟要求政府在国际上尽量保持低调,避免更多的目光注意到澳大拉西亚。</br>1911年12月中旬,同盟国会议正式在柏林召开,参与的有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同盟国的成员,以及几个交好于德国的欧洲小国家。</br>虽然双方的会议内容都是对外严格保密,但欧洲人能够看出来,欧洲的火药味极其浓烈,似乎一点就炸。</br>1912年1月,随着肯特返回了澳大拉西亚,阿瑟也终于明白了协约国会议到底商谈了什么内容。</br>事实上,肯特也只是听到了一些风声而已。真正核心的协约国会议,参加的只有英,法,俄三国而已。</br>而其他小国家,也只是能够听到一些风声,所能听到的也只是英国人愿意被听到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