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如龙添翼(1 / 3)

加入书签

诸葛瑾视察完渔阳边市的最新建设情况,也听取了田豫、田畴对草原诸部响应情况的汇报后。

一个假道伐虢的方案,也就熟极而流地在他脑中成型了。

此后半个月,幽州军高层自然是全速运转起来,

一边秣马厉兵,一边制造借口、搜集证据,以掩饰己方即将动兵的真正目的。

当然,这些工作分工都是很明确的,有条有理,绝不会出现紊乱。

找罪证和放烟雾弹的事情,诸葛瑾自会亲自操刀,不用旁人过问,以确保最高的保密级别和最佳的突然性。

秣马厉兵临阵磨枪的事儿,自然是赵云亲自操心。而且赵云的备战工作,也不是从九月份才开始的,而是早在七月份、诸葛瑾刚到幽州后不久,就已经开始部署了。

八月初赵云就已经开始练兵、适应一些新装备,如今到九月底十月初,部队已经调整到了最佳状态。

而诸葛瑾为赵云准备的这件新装备,说穿了也不稀奇,其实就是双侧马镫。

双侧马镫这种东西,诸位看官应该都不陌生,后世历史研究有明证的,口口声声都说双侧金属马镫的实物遗迹,最早在南北朝时的北魏出现。

不过诸葛瑾倒是没跟其他穿越者那样自视甚高,觉得自己能拿出双侧马镫,就有什么逆天的效果了。他这人还是比较谨慎的,来到这个世界这么多年了,他一直有暗中观察、考察各方诸侯的骑兵装备情况。

根据诸葛瑾的观察,如今这個时代,双侧马镫的雏形其实已经有年头了。至少在董卓之乱后的诸侯混战中,各方都在战争对抗中自然而然改良装备,至今也有十几年了。

只不过,这个时代的原始双侧马镫,还是两边各一个麻绳圈套在脚上,踩不稳,也没有全面普及,只是一些马术不好的士兵,自行改装的,好让自己在马背上控马稍微稳一点。

而这种原始的东西,也不是很安全,算是风险和收益正等。虽然骑射时更稳了,更能解放双手,但要是一个踩空,脚套进绳圈里,人又从马背上仰面倒下,那极有可能被奔马拖死。

除了麻绳圈做的简易双侧马镫外,诸葛瑾也不敢保证世界上存不存在木质踏板的双侧马镫——

毕竟要证明一个东西存在,那是很容易的,拿到实物证据就行了。而要证明一个东西不存在,那就很难,不能靠枚举法。他没找到说不定只是他见识少呢。

后世没有木质和麻绳双侧马镫的文物,或许只是这些材料更易腐朽,存不了一两千年。但任何古代器具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不太会凭空冒出来。

所以诸葛瑾此番弄出来的新马镫,他也没敢托大,觉得真能起到什么逆转乾坤的效果,只能说是锦上添花了。

因为是第一年尝试做,诸葛瑾没有选择用铁打,而是先让人用木板削了几千副,给赵云的部队先试验性地装备磨合。

这样一来是便于保密和后续迭代,万一战场上有个别遗落泄露,将来自己也好再拿出升级版,继续多保持一段时间的技术优势。

毕竟一线士兵的个人装备,到了战场上难免会因为伤亡而丢失,对于敌人将来仿制的提防,绝对不能松懈,能多保密一段时间就多保密一段时间。

二来么,先用木头削几批,也是为了不用开模铸造,可以多造几种形状,让士兵们实战使用几个月后,反馈具体哪种造型最合脚效果最好,来年再用金属材质大批量量产。

毕竟诸葛瑾前世只是知道有金属马镫这么个玩意儿,但他自己前世几乎没骑过马,也没怎么接触实物。万一初次设计有问题,直接想当然搞成两个“自行车踏板”那样的东西,最后发现效果不好,那不是浪费么。

还不如多弄几个原型小批量实战测试搜集数据。这种工程学思路,同样是汉朝其他人不可能具备的。

最后,也是出于同样的保密考虑,诸葛瑾今年并没有选择立刻同时推出硬质高桥马鞍,决定一步步来,先上双侧马镫,高桥马鞍则再缓一两年,等将来再次跟曹军全面开战时再投入。

毕竟任何一件纯拼创意、却没什么工艺难度的装备,一投入战场就有泄密可能,技术优势可能也就保持个一两年,敌人吃了大亏就会有样学样。

此前刘备阵营没有掌握北方产马地,拿出双侧马镫和高桥马鞍后,自己没有大规模的骑兵,反而强化了敌人。今年掌握了一半多的幽州,才算是稍稍扭转了这个问题。

而诸葛瑾经过缜密评估,认为双侧马镫对骑射的提升更明显,高桥马鞍则是对骑兵冲刺的提升更明显,于是他就优先上了马镫——众所周知,汉朝北边三州的骑兵,越往东越擅骑射,越往西越擅冲刺。

高桥马鞍对骑兵控马稳定性的提升不如双侧马镫,但对于骑兵对抗冲刺时反作用力的效果,却胜于双侧马镫,所以一个偏骑射加成一个偏近战加成。

既然如此,优先推出哪一项装备,当然要因地制宜,跟己方掌握的产马地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