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孙策:先北伐陈登,再西征关羽(1 / 2)
以周瑜的智商,在听完华歆的初步陈述后,也只是质疑了“曹操怎么可能有胆量和实力,不顾袁绍的威胁而先攻刘备”。
但周瑜从头到尾,都没想到过去质疑曹操打刘备的合法性问题,刘备是否有跟董承、吕布勾结反对曹操。
连周瑜都没想到的,以孙策的智商,就更不可能去质疑了。
而张昭、张纮这些政治嗅觉敏感的文臣,最多就只是揣测“刘备和董承应该是看不惯曹操、想除掉他,然后自己奉天子。至于谋反应该是不太可能的”。
他们做出这样的判断,并不是周瑜或二张的智谋不足,只是他们获取的情报不够充分——
江东地区如今的信息闭塞程度,是非常严重的。在整个华夏大地上,或许只有益州和交州能与之相提并论。
今天不过才三月初二,距离董承、吕布之死,也就刚刚过去一个月零几天。
孙策周瑜能接触到的信息,都是诸葛瑾故意初筛后漏过江的。
华歆能来,也要感谢诸葛瑾暗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孙策和周瑜也就当然不知道“衣带诏”的存在,不知道董承自称受了天子密诏。
在他们看来,奉许都朝廷的旨意是天经地义的,最多就是“名为天子之意,实为曹操之意”,看破不说破罢了。
……
也多亏了周瑜得到的信息不足、问出的问题不够犀利,所以华歆暂时还可以应对。
只听华歆不疾不徐地分析说服道:“公瑾有此疑虑,也不足为怪。但曹公确实有这份果决,先对刘备用兵。
一来曹公已经知道刘备与董承勾结谋反,他就算不打刘备,将来真等他跟袁绍开战了,刘备也会趁虚袭其后。那还不如一开始就先与孙将军合力、击灭一个后顾之忧。
而袁绍毕竟不是董承、吕布的同谋,目前的证据都没有证明袁绍直接牵扯其中。以袁绍的优柔寡断,就算想南下,或许还能犹豫观望、哨探查证一两個月,甚至两三个月。
曹公在这段时间里,自信至少能拿回徐州的淮北之地。若是顺利,还有可能拿下一部分淮南。而江南之地,就要靠孙将军全取了。淮南之地,孙将军能取到多少,就算多少。”
华歆说出这番话时,语气神态倒也诚恳。
孙策始终姿态威严地看着他,也没看出任何破绽。
他想到华歆是自己两年前派去许都为使的,虽然被曹操留了,但对方也是道德君子、仁厚长者,应该不至于回来骗故主。
一旁的周瑜只是静静听着,试图从言辞中找出些蛛丝马迹,同样没能发现明显的疏漏。
然而,这同样不能怪周瑜——要怪,也只能怪曹操实在是太腹黑,因为他居然连华歆都骗了。
华歆在离开许都之前,就是这样被告知的。
当时曹操亲口对华歆说:“秘审董承余党后,朝廷得知刘备与董承早已秘密勾结,董承、吕布谋反时所穿的铁丝环软甲等犀利兵甲,就是刘备暗暗提供。
此事事关重大,为防刘备觉察到自己的附逆行径已被识破、提前狗急跳墙,暂时不能公开。需子鱼联络孙将军后,与朝廷王师南北并举,夹击刘备。届时,才能将这一切真相公之于天下。”
曹操很清楚,华歆是个贪慕显耀之人。虽然不贪钱财、实权,但绝对贪图名望、地位,给他清贵的高官职务,给他爵位,就有可能驾驭住对方。
但华歆毕竟是两年前孙策派到许都来当使者、被自己强留下的,他心中到底忠于孙策多一些,还是忠于自己多一些。以曹操的多疑,他不想去赌。
既如此,那就连华歆一起骗!
而且华歆是二十几天前从许都出发的,一路低调紧赶慢赶,现在才到遥远的江东。
他启程那天,也就是董承、吕布刚死后四五天而已。当时曹操才刚刚拿到耿纪查获的关于铁丝环软甲的情报,然后就把这一切告诉的华歆、让华歆赶快上路。
后续二十多天许都城内渐渐传开的新消息,华歆也是不知道的。
孙策周瑜张昭对视一眼,都觉得华歆所言属实,孙策也就不好意思拒绝出兵了,毕竟自己刚刚领了扬州牧。
张昭最有政治嗅觉,他已经意识到孙策周瑜要的是实利,要曹操先打、吸引走淮南刘备军主力,然后自己再出兵占便宜,但这话不适合直接说出来,所以他就帮着打圆场:
“子鱼公,为朝廷讨贼,自是人臣本分,不过吴会三郡承平日久、征南将军与民休息,暂时没有做好战备。
还需整顿军需,方能出征。不如先请至馆驿歇息数日,待我军秣马厉兵完毕,再从长计议。”
张昭说的也是正理,华歆只好借坡下驴,免得尴尬,当下便应承了。
周瑜原本想说些讨价还价的话,又怕面子上下不来。张昭帮他铺垫好氛围后,周瑜才顺势开口:
“既如此,也请子鱼公这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