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林间学校之行 与 无主体间性的对话(3 / 3)
沉默的气氛一直持续到浅间看完手中的整本书。
现象学,是一种对最初意识的还原,以及对事物本质的指向性的分析。
如今的意识,建立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之中,正如现代的大部分人看到红色五角星,与3000年前的人看到红色五角星,反应一定大不相同。柏拉图曾认为人类所生活的世界是虚幻的,只能困在洞穴中,看着墙壁上被火把照映上去的影子,真实事物的形状、颜色无从把握,人也因为枷锁,无法离开这个洞窟。
这个【洞穴之喻】,在西方哲学史上,一直延伸发展至康德的不可知论。然而,几千年过去,科技飞跃发展,也许人类并没有真正走出洞穴,而是又深挖了一个洞穴,盖上了电影院,看着于洞穴之外的世界差异更大的虚幻之物。
胡塞尔提出了还原和超验两个路径,丰富了康德的先验主义,一定程度上驳斥了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以及建立在其上的宗教与玄学。但整体理论框架,存在模糊性和矛盾性,他对于科学的理解,在如今看来也有些滑稽。
浅间叹了一口气。
庸人研究哲学,是希望能减少日常生活中不能理解事物的数量。
阅读胡塞尔和阅读海德格尔一样,并不存在快速理解的公式。哪怕中间存在各种不认同,不理解,只有翻完这本书的最后一页,他才能有评价这本书的真正资格。评价一个人亦如此,很多人只有死去,才能盖棺定论。
但先验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综合应用,能够帮他梳理判断近卫千代这个人的类型。
好的不学学坏的。
属于那种沟通一次就会让老师产生想放弃念头的问题学生。
她看福柯也许是想成为规训别人的主体,但事实上她才是应该被隔离的那群人。
此刻她一言不发地坐在自己左边,哪怕拿一个裸体的情趣玩偶放在他的左边,也比此刻自在。
当然,更让他不自在的,是他肩头上二见大明神沉睡的螓首。
那份香甜的触感,或许比她的梦更香甜。
浅间想到了里尔克的诗——【她是柔软的词汇,被事物的文本所包围。】
还有半个小时到站,就让她再任性一下吧。
他打开手机,在亚马逊上搜索起[扎古的带刺肩甲]来。(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