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方丈手书(1 / 2)

加入书签

刚好这个时候杜军也回来了,我们赶紧拉着张磊和王半仙问了起来。张磊笑着告诉我们,还亏了把王半仙留下了,这次要是靠治安局他们这些人根本就没指望。他们离开卧佛寺之后,张磊和王半仙同时想到了一件事,像卧佛寺老方丈这么有声望的人,临终之前绝不会悄无声息估计肯定会跟村上或者有威望的老村民有所交代,应该先找到这样的人去问问。这样两个人先找到到了几个年老的村民,在他们这里了解到了卧佛寺过去的一些详细事情。在村民们的眼中,卧佛寺能有今天全靠寺里的老方丈。这位老方丈法名叫净空,来历比较神秘,只说是五台山地区出身。那一年净空四处游历来到了此地,发现这里人杰地灵,还有现成的一座小庙。虽然小庙荒废了,但是位置还挺好,于是净空就决定留下来在此传经说法!老方丈落到卧佛寺的时候已经年近六旬,直到他八十岁圆寂,一直也没离开过寺院,始终兢兢业业弘扬佛法。可以说凭自己的一己之力将一座无名小庙变成了香火旺盛的名寺。但卧佛寺是因为老方丈而兴盛,也因为他的圆寂而变得没落。最主要的问题是后继无人。老方丈在圆寂前的两年就把徒弟全都遣散推荐到其他寺院去了,原因谁也不知道。反正结果就是老方丈孤身一人在卧佛寺,过了两年后圆寂的。村上都说是老方丈道行高深,能提前知道自己的寿命,为了避免徒弟伤心先将他们外放。但是这一点在王半仙和张磊认为明显的说不过去。既然是出家之人早就看淡了生死,怎么可能会因为这个把朝夕相处的徒儿送走,正常来讲应该是寻找合适的弟子继承主持之位才对。说到这里的时候,村民也觉得可惜,又提到了另外一件我们不知道的事。老方丈这么做多少也是有点其他原因,卧佛寺相对于其它寺庙来讲还真是有点特殊性。虽然大名鼎鼎,其实是座野庙,也就是说卧佛寺没有真正的手续。最早它就是个小野庙,传闻是很多年前村民们为了祈求五谷丰盛自发在这里捐的一个小庙。原身其实是一户早就没有主人的荒宅。既然是野庙,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复杂的问题,就是所属权的问题。没有庙祉就等于是私人的违建,说白了是私产,论理要有人继承不能收归村里。在村民的眼中,这个庙就应该属于人家老方丈的。是他靠着自己的为人和修行吸引了一大批香客,渐渐的将小庙重建,后来了又弄来了香樟木请人雕刻成卧佛……最后变成了赫赫有名的卧佛寺。所以当地的居民对老方丈几乎是奉若神明。随着卧佛寺的香火旺盛,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也有一些在俗世上过的不如意,或者是从小对佛门心生向往的之人,经过了解之后想要拜入老方丈的门下。但是老方丈觉得自己这庙小,又是无名无份没有任何跟脚,怕将来会耽误这些人。因此老方丈立下规矩,除了最早跟在自己身边的几个弟子之外,以后再也不收徒弟。真有心想佛门之人可以做个在家修行的居士,平日里可以多到庙里来,大家一起参佛。如果这些人真是能够坚持住,那将来有机会再到其他的寺院出家。因为这个老方丈还特意又多建了两个居室房。也就是说从开始到现在,这个庙中真正的僧人只有老方丈和两个徒弟。到后来,脸徒弟也走了。有一年老方丈的身体不太好,他把两个徒弟叫过来叮嘱一番之后,分别做了安排。其中有一个天赋较高,被指派到其他地点化缘建庙,另起门户。另一个为人淳朴,老方丈手书一封,让他投奔到其他的寺院。这样师徒三人洒泪而别。一年多之后,老方丈就在卧佛寺圆寂了。在这之前,他特别跟村上和几个要好的居士交代过。按照规定,这个庙属于自己的私产,不在上级登记在册之中。等我圆寂之后,卧佛寺暂时交给村上管理,可以作为一个景点。但绝对不允许有任何的僧人在此长期逗留。因为他已经给那两个徒弟去了信,让他们将来还回到这卧佛寺中来,也算是继承衣钵。另外老方丈还留下了一个小木盒,当着众人的面将一本记载着卧佛寺历史的书,放到木盒当中留在村部。方丈想的比较远,也说出了一些令人不解的话。那意思如果将来卧佛寺倒塌了,等他徒弟回来重新建的时候,可以将一些事迹刻在庙中的石碑之上,让后人好知道当初前辈们是多么不容易。当时村上这些人都感觉莫名其妙。好好的一座庙怎么可能会倒塌呢不过老和尚说的郑重其事,大家也不好反驳。村上这些人几乎都是土生土长,对于老方丈都非常敬畏,而且他出家人的身份让很多别有用心之人心怀顾忌。这样方丈圆寂时候卧佛寺就暂时交给了村上,几年之中确实有很多僧人挂单想留在庙内,但都被村上拒绝,一心等着那两个徒弟回来。可奇怪的是这两个徒弟每年只是定期回来烧一炷香,然后就回去,从来没有表露过要留在寺中的意愿。这就导致这座庙一直就是空荡荡的没有个当家之人。几个村民连连叹气,张磊和王半仙却全都是惊喜万分。照这么看,想找到那两个老方丈的徒弟应该是不费吹灰之力,而且老方丈还留下了手书。这都是线索。于是张磊赶紧命人马上联系那两个徒弟驻地的派出所去核实情况。但王半仙却不以为然。他告诉张磊,通过这些村民的讲述,他推断这两个徒弟很可能并不知道什么事情,重点应该放在老方丈留下的手术当中。原因很简单,从村民们的讲述来讲,老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