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试验田大丰收(2 / 3)

加入书签

报’。不光要观察天气,她还要看每块试验田的数据,特别是和凌墨萧一起耕作的那一块田。当时百姓是不相信育苗插秧法的,直到后面那块田的秧苗,比别的田长得都要粗壮,百姓才信了。有些人赶紧现学现做地试种了几块田,有些人则怕已经误了春播,种了也没收成,准备明年再学。当听说庞先生带着几个夫子去收那块田时,沈冬素笑了,还真是全民大抢收啊!除了巡逻和站岗的士兵,估计全城人参与秋收了。当那块试验田的数据送上来时,除了沈冬素,所有经手的人都惊呆了。那块田用的是普通的稻种,除了耕耘的更加细腻、肥料充足,唯一试验的就是用育苗法。今天全部收割之后,称量为亩产五百六十斤。这个数据在前世看来,那就绝对低产,可以跟上面申请补助金的。但在这个时代,这个水稻平均产值两百来斤,便是江南的一等水田高产,也不到四百斤的年代。五百六十斤,那是绝对的高产!报到朝廷,会引发朝堂热议的产量。据说负责称量的官员,因太过震惊声音变形了,负责记录的官员,手发抖的写字。不少官员甚至喜极而泣,他们已经开始幻想明年所有水田,都用这种种植法,幽州的粮食会有多么高产!那些做稻草编织的工人,则惊喜于这试验田的稻草,又长又结实,是最好的编织材料。家里养牛的则算着这些稻草,够牛吃多久反正一块试验田,让全城百姓都是惊叹之后又一轮惊叹。那三个和庞先生一起收割的夫子,同样激动不已,当场诗性大发,累的一身汗,还在哪写了好几首诗。早早打听着试验田的百姓,更是又欢喜又后悔,后悔春天时没跟着王妃学育苗法,甚至还觉得王妃不懂种田在胡来。欢喜于明年春天自己一定要这么耕种,也能有这般高产。幽州试验田高产的消息传遍全城,当基地那边的试验田的量产传来,看到亩产都是五百斤往上。百姓越发信服,都争先恐后地去问当初围观过的人,是怎么育苗的庞先生来问沈冬素,这件事要不要上报朝廷理论上来说,上报朝廷,朝廷肯定给予重赏。赏的物资有限,但能为王妃扬名。沈冬素闻言笑道:“我已经不需要这种名了,若朝廷因此再派几个钦差来考察。”“把咱们的晒盐法也给考察到了,那才得不偿失呢。”“不必上报朝廷,若朝廷听风声质问,便说只试验了一年,怕数据不准确,打算多试验几年再上报。”顺利地抢收完水稻,至于收豆类、蓖麻这些,便是慢一点也无妨。工坊的工人陆续到位,商队长长地松一口气。幽州太缺人了,每年春播、秋收两季,工坊几乎全部停工。商人还不能用高薪诱工人留在工坊,不回家参与秋收。因为这是赤裸裸的诱民弃耕,是犯律法的。在收过秋粮税之后,沈冬素特地挺着大肚子去粮仓看了一眼,种花家的儿女,骨子里对收成都是热爱的。谁会不喜欢看到高高的谷堆呢哪怕是几十岁的人,看到谷子也会本能地把手全部塞进去,再慢慢地抽出来,感受谷粒在手掌划过的触感。今年粮库有粮可收,全部翻新,然后沈冬素和月见非常尴尬地,不光看到成堆的谷物和豆类。还看到贴在仓库横梁上贴的,数十张栩栩如生的彩绘避火图。没错,就是女子出嫁前,母亲会悄悄塞给她的避火图。而在这个时代,避火图真正的用处,并不是教新婚夫妻行周公之礼的姿势。而是贴在粮库的横梁上,用来避退火神,避免火灾……沈冬素还好,要不是有人跟着,她还真想仔细观摩一下,毕竟这画画的还挺美。月见和甲四却看的面红耳赤,两人仿佛有意要避开对方的视线一样,各自把头扭向另一边。要是不小心四目相对,瞬间感觉双方的眼神都要点燃了一样。沈冬素又是看粮食,又是偷瞄避火图,又是留意月见和甲四的小动作,只觉有趣极了。她到要看看,这两人什么时候捅破窗户纸……秋收这个重担终于落下,接着是囤储御寒物资,煤球工坊扩大招工,去山里背煤的工分提高一倍。基地那边的盐田陆续盖上稻草,不再晒盐,盐农开始转去找别的差事,到是给工坊补了一批人力。别的州城的百姓,早在秋收前就回到家乡,抢收粮食。而收完粮食后,他们是否继续来幽州城找差事,还是未知。因为北境的百姓都知道,进了九月,幽州城就不安全了。没错,特别是今年,大军随凌王远征,留守的军力不多,谁也不知道,鞑子会不会趁虚而入八月底的时候,幽州跟异族商人进行最后一次交易,异族市集就此关闭,一直到明年开春才会打开。之后异族人便不能再进幽州,想做生意,只能通过少数的,有官府发放腰牌的几人。以背货的方式,到城门外不远处的老市集交易。这是庞先生跟沈冬素商议后的决定,原因很简单,我们能利用异族人,去北疆打探情报。北疆一样能利用异族人,到幽州来打探情报。不怕万一就怕一万,王爷不在,他们要提起十二分精神对应对敌人。绝不能给探子进入幽州城的机会!不仅是异族人,连外州百姓都严查。今年攒够工分的百姓,哪怕分发了户藉,也只能在城外的乡镇落户,不能落户到城中。所有商业往来,都转向基地那边,幽州城秉持着,严进宽出的政策。除此之外,鉴于之前几次鞑子入侵,都有流寇马贼伙同的现象。继陈方死后第二次,甲四亲自带新兵,将幽州城方圆百里的山林都围剿了一遍,绝不留一个流寇。甲四剿贼是其一,给新兵喂刀见血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