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皇太孙,李重照(1 / 3)
东宫门前,一阵马蹄声急速而来。</br>到了门前,李绚已经翻身下马。</br>身后,杨炯,宋之问,卢照邻等人,也都快步跟上。</br>东宫内外,早已经换了侍卫。</br>全部都是宫中禁军。</br>李绚手里腰牌伸出,这一次一路直进宫中。</br>内殿院中,皇帝和武后站立殿中,宫中其他群臣肃然站立。</br>李显陪在皇帝和武后身侧,目光望向殿中,眼中闪过阵阵担忧。</br>殿中,凄惨的嘶吼声在不停的传来。</br>太子妃韦氏,正在生产。</br>听到身后脚步声响起,李显立刻回头,看到李绚,立刻忍不住上前,抓住李绚胳膊,紧张的问道:“王叔,没事吧?”</br>“没事的。”李绚拍了拍李显的胳膊,然后看向转过头的皇帝和武后,拱手道:“臣南昌王绚参见陛下,参见天后。”</br>“嗯!”李治轻轻点头,目光看向殿中,轻松一声,感慨说道:“此种情形,二十七郎在总是能让人多放心些。”</br>李绚赶紧拱手道:“臣为太子妃诊过脉,皇孙虽然贵重,但也浑然合适,安然生产不成问题。”</br>“如此便好。”李治突然就忍不住的笑了起来。</br>武后回头白了李治一眼。</br>她最是明白,能够让皇帝如此开心,无非就是李绚说了皇孙两个字。</br>是男孩啊!</br>李治也不是第一次有孙子了,但是皇长孙李光顺随着李贤被废,而失去皇家身份,而皇次孙,临淄郡王李光仁又被送到了洛阳,由孝敬皇帝太子妃裴氏抚养。</br>这二人都不是李治说想见就都能见的。</br>但如今,韦氏又将诞下男婴,等于李治的皇位,在李显之后,又有了传承。</br>皇帝能不高兴吗?</br>武后看向李绚,很随意的问道:“南昌王在忙什么?”</br>“是城西惠民医院之事,已经开始选址规划,臣打算在这个冬天就盖好。”李绚拱手,然后说道:“今年冬天北疆大战,难免会有伤卒从前线下来,到时候,正好将地方调出来,供受伤士卒使用。”</br>“还有流民。”李治侧身,看着李绚,说道:“大战之后,也难免会有可怜人流落到长安,你那里也要注意收留。”</br>“臣领旨。”李绚认真拱手。</br>李治的目光从李绚身上落在了身后杨炯,宋之问,卢照邻等人身上,眉头一挑,问道:“东宫修书乃是定事,你们不会开口就直接修本医术吧?”</br>李绚嘴角微微抽搐,然后拱手道:“陛下,太子殿下还在学习当中,并不适合直接参与,故而臣和杨学士,宋学士,卢先生,还有杜学士商量过,眼下比较合适的,还是修一本《切韵》,太子监工便可。”</br>“《切韵》?”李治有些诧异,缓缓点头,说道:“这一点,倒也的确是朕没有想到过,但的确比较合适。”</br>《切韵》,隋初陆法言所著韵书。</br>韵书,音韵之书,汉语读音之书。</br>《切韵》全书共分一百九十三韵;韵又按四声归入平、上、去、入四部分。</br>折衷了南北音系,最终而定的官话。</br>大唐如今的韵律,依旧继承了前隋《切韵》。</br>但无论如何,时间已经过去了八十年,时序变化,大唐也应该有一本自己的韵书。</br>李治抬头,看向薛元超说道:“若朕没有记错,当年是陆家将薛公,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请到家里聚会,点评时政,又商讨音韵?”</br>“是!”薛元超上前,拱手道:“当年祖父的确在列,此事最后由陆法言执笔,将讨论商定的音韵原则记下来,于隋文帝仁寿元年编写完成的。”</br>这里的薛公,就是大名鼎鼎的隋朝大儒薛道衡。</br>薛道衡为高颖、杨素等人敬重,唯独得罪了杨广。</br>同时,薛道衡还有一位密友。</br>司隶刺史房彦谦——房玄龄之父。</br>如今东宫要重修《切韵》,不说别的,有薛元超的参与,那么谁都说不出一个不是来。</br>李治点点头,说道:“既然想好了要做,那就好好去做,大唐也需要一本自己的《切韵》了。”</br>“臣等遵旨。”院中群臣同时拱手,暗暗的又松了口气。</br>他们是好不容易,才想到要编修《切韵》的。</br>《汉书》是轻易不能碰的,尤其李显现在的文学功底不够,强行参与,只会惹人笑话。</br>《切韵》一事,便没有那么多的政治隐患,又有薛元超参与,相对要妥帖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