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政和2年(1 / 2)

加入书签

政和2年。

不仅整个梁山势力体系在千方百计的移民,就是明教的方腊也收到李彰的信件,让明教协助在江南,东南一带搜刮流民。

按照玄阳的计划,整个耽罗岛最少要养民十万户。

而如今,岛上的居民,人不满万户,口只有几万,这么多的人口缺口,可都是需要从大宋迁移啊!

梁山的移民行动在沿海地区开展的轰轰烈烈,高峰的时候,每天都有从大宋驶来的移民船。

得益于梁山的移民行动,大宋国内如烧水一般,正在升温的民间,如同浇了一盆凉水,快速的平静下来。稍有动荡的局势也迅速得到缓解。

特别是江南一带又恢复到繁花锦绣,烈火烹油的局面。

江南稳则大宋安。

沿海一线轰轰烈烈的移民行动,大宋中枢居然一无所知,这种情况让玄阳十分意外。

原本,对于从大宋的移民行动,玄阳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甚至锦衣卫和谍报卫损失惨重,水泊梁山被大宋围剿的后果玄阳都想过。

但是,移民的顺利还是超乎想象。

不仅没有大宋的掣肘,更让玄阳没有想到,耽罗岛的移民之举,甚至得到大宋官员的鼎力相助。不少沿海官吏对梁山移民,大开方便之门。

徽宗年间,大宋经过了数代帝王的治理,经济之发达,遍寻历史都少见,几乎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

经济发达的另一面,就是,不依靠土地谋生百姓也逐渐增多。

可是徽宗这位有名的道君皇帝即位以来,不思理政,反而极喜奢靡,朝廷官员为了满足徽宗的奢华,也盘剥百姓更甚,大量的百姓在官府的盘剥下破产,生活艰难的百姓越来越多,这几年出海谋生的百姓其实并不少,官府对于这些出海谋生的百姓的态度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起码比留在国内的流民的态度要好得多。

更有甚者,这几年大宋疆域一旦稍有灾害,就会有大量的百姓会成为流民。官府苛政下,百姓抵抗风险的能力太低了。

流民的问题,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来说都是极为头疼的问题,甚至是极为恐惧的问题。

毕竟,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物产不丰,安置流民对于朝廷来说极为困难。

而且,若是政治清明,君主有为的朝代,流民尚且好过一些,朝廷总会想各种办法安置流民。可是,大部分的封建朝廷对于流民的态度都是自生自灭。

这些活不下去的流民,一旦汇集,对于统治者来说就是一颗随时都可以爆炸的定时炸弹。这些一无所有的流民只要被人稍一煽动,就会掀起一场风波,闹出祸事来。毕竟,无恒产者无恒心啊!

一旦地方上出世,首当其冲的就是当地的官员。轻则罢官,重则流放。

当然,这还是因为大宋对文官极为优待,否则这些地方官员就不仅仅是罢官了。

即便是没有生命危险,可是,又有哪一个官员愿意舍弃官位呢?

就拿大宋朝来说;就是一个基层的县令百里侯,哪一个不是寒窗苦读数十年,鲤鱼跳龙门,才得以中举做官,成为大宋朝的精英阶层,又怎会轻易的舍弃官位呢?

所以,对于梁山收拢流民的举动,大宋那些只会之乎者也的官员可谓是大为欢迎。因为这是在帮他们消弭祸乱,让自己治下安稳。

只要自己治下安稳无事,哪管其他。

而且,梁山也只是在大宋沿海的府县移民,大宋漫长的海岸线和极为庞大的人口,移民几十万人,分散下去,只要官府不追究,其实并不会引起太大的波澜。

当然,也不是没有大宋官员,意识梁山移民的不好。

只是局限于自己的认知,说不清楚这个不好,到底是哪里不对罢了。

这个时代都是以大陆为中心的,海外,在大宋精英人士的心中都是不毛之地。甚至官员流放,若非大罪都不会流放到海外。在这些精英人士心中,这些可以造成大宋局势不稳的流民,迁移到海外,也是好事,起码不会造成大宋局势的动荡。当锦衣卫的贿赂送上之后,移民之事,就更加没人管了。

梁山的移民没有引起大宋的警惕,这是因为梁山在每一个县短时间内移民的数量并不多。所以朝廷在没有注意。

不过若是放眼整个大宋来说,这移民数量就极其恐怖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迁移到耽罗岛的百姓也越来越多,玄阳规划的耽罗府十八县,也快速的完善。一个独立的政治体系虽然稚嫩,但是,显然已经诞生了,只要保护其不断长大就好了。

所以,位于梁山的政务院,也很快搬迁到耽罗岛,与太守府联署办公。

政务院虽然搬到耽罗岛,但是,并不干涉太守府的行政规划。政务院负责的是战略大方向,太守府负责具体的规划治理。

比如说,现在政务院最紧要的事情就是开始政务学院,培养太守府所需要的大量的基层官吏。为此政务院还从梁山的军事体系中大肆抽调人手,若非,玄阳早就组建的讲武堂,大规模的培养人才,军事体系根本无法支援政务院的开拓。

一个孤悬海外的耽罗岛,都让梁山上下手忙脚乱。这还是在梁山没有内忧外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