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周鹤川巧计化解安王困境(1 / 2)
周鹤川来,是为了王御史。
王御史为人耿直,这次带头上谏,在大殿之上联合一众文臣,隐隐有逼迫之势,必然触怒昭文帝。
王御史也确实是位纯臣,只是方法不当,反而引火烧身。
王御史与周鹤川的师父有故交,平时也多有照拂,故此次王御史触怒圣颜,恐有杀头之祸,周鹤川不能坐视不理。
周鹤川自殿门入,身穿紫色蟒袍,头戴黑色通天冠,他身材修长,即使是宽大的袍子也衬得他长身玉立,照得满堂华彩。
周鹤川一出现,就仿佛在他和其他人之间出现了一道渭泾分明的分割线,一边是被昭文帝骂的狗血喷头的臣子,另一边是温文尔雅的礼部侍郎。
“微臣拜见陛下,陛下万岁——”
昭文帝稍觉顺眼,对周鹤川的态度也与其他人不同,“爱卿平身。”
安王在心里舒了口气,周鹤川这一打岔,让他有了片刻喘息的功夫,让他得以在心中好好思考,如何回答昭文帝的问题。
“爱卿今日告假,突然求见,所来何事?”昭文帝的心情仍是不虞的,若是周鹤川为王御史求情,只怕昭文帝的怒火也要烧到周鹤川的身上。
面对昭文帝的威压,周鹤川恍若未觉,说:“陛下,微臣听闻北方有地龙翻身,造成百姓伤亡,臣为此事而来。”
昭文帝说:“哦?你对此事有何见解?”
昭文帝这个时候已经停不下劝了,亏得周鹤川之前在昭文帝面前积攒的好印象,让昭文帝多了那么一点耐心,不过也仅限于此了。
一旁的乌公公悄悄瞧了一眼这个不知死活的家伙,暗道他是自寻死路,昭文帝已经在暴怒边缘,只待周鹤川一句话稍有不顺意,就会发作。
大殿的焦点都集中在周鹤川身上,想看他能说出什么话来。
但是没有人看好,都觉得周鹤川是自作聪明,仗着那么一点恩宠自寻死路,也有人幸灾乐祸,庆幸周鹤川把昭文帝的怒气吸引过去。
旁人的目光并没有影响他,周鹤川说:“陛下容禀,微臣认为,地龙翻身,是天灾,非人祸。”
满朝哗然。
原先对周鹤川印象不错的那些文臣瞧着他的眼神都不对劲了,这周鹤川竟然为了讨陛下欢心,说出此等谄媚之言,简直有失文人风骨!
自古以来,地龙翻身是“阴阳失衡”所致。
日蚀、地震,皆阳微阴盛也。
臣者,君之阴也;子者,父之阴也;妻者,夫之阴也。
每遇此事,都是上天的一种警戒,警示国君德行有亏,治国不力,必得下罪己诏,问责自己,以求上天的宽恕。
别说是明君了,前朝有名的昏君哀帝在位时期,有一天日食和地震同时发生,把他吓坏了,也下了罪己诏,上曰:“盖闻天生众民,不能相治,为之立君以统理之。君道得,则草木、昆虫咸得其所;人君不德,谪见天地,灾异娄发,以告不治。朕涉道日寡,举错不中,乃戊申日蚀、地震,朕甚惧焉。公卿其各思朕过失,明白陈之。”
这位哀帝是历史著名的好色皇帝,但虽然昏庸,还有自知之明,要问责自己,希望朝臣指出他的不是,以改正。
由此可见,发生地震国君却不向上天请罪,是件非常严重的事情,难怪王御史要率一众文臣拼死进谏,甚至说出“国之将亡”这种话来!
然而,这周鹤川不但不劝陛下,反而一味迎合陛下,实在是有辱斯文!
一时间,这群文臣都恨不得朝周鹤川脸上唾唾沫,周鹤川就该和他们一起,为了劝诫陛下不惜付出性命,如此行径,与小人何异?真是丢尽了他师父孙固言的脸!
这群文臣不满意了,然而昭文帝却很满意,他脸色缓和:“看来爱卿有不同的意见?”
周鹤川说:“陛下,地固将自动,此乃常理,非人祸,微臣观前史,如前朝有灾异见,即重处宰相,此大谬矣。”
周鹤川在翰林院坐“冷板凳”那两年,并不如别人猜想那般一蹶不振,碌碌无为。
他一面修书,一面借职务之便,阅尽了翰林院的藏书,此番说话,可谓是引经据典。
周鹤川说:“地动亦有规律可言,适当其始发处,甚至落瓦倒垣,裂地败宇,而方幅之内,递以近远而差;其发始于一处,旁及四隅。凡在东西南北者,皆知其所自也;至于涌泉溢水,此皆地中所有,随此气而出耳;深则震虽微,而所及者广;浅则震虽大,而所及者近。广者千里而遥,近者百十里而止。”
论说学问,这大殿之上多得是家学渊博的大臣,可他们大多钻研经典,并不如周鹤川了解得广泛。
此等大胆的言论,许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说,周鹤川一开口的时候,他们本是按捺着怒气,只等着他说完,便要跟他辩个是非高下,然而听着听着却入了神,竟也觉得他说得有道理。
昭文帝紧皱的眉头终于松开,说:“好!爱卿博学多闻,实乃大梁之幸——”
昭文帝不忘斥责旁边一众人:“朕拿俸禄养着你们,你们都是吃干饭的?学问竟还不如一个不到二十的小子!”
昭文帝自负,是绝不愿承认,是自己治国无方,引来上天震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