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周鹤川不是状元,有问题!(1 / 2)

加入书签

广场两侧与丹陛之上的百官都纷纷侧目,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前途无量。

不过参与阅卷的考官都有些疑惑,周鹤川的那篇文章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应当正中昭文帝的下怀,怎么只得了个探花呢?

但凡看过周鹤川那篇文章的人,便觉得状元非周鹤川莫属,这结果一出来,叫人大吃一惊。

不过想想状元和榜眼的身份,状元是在文人中素有名声的苏家后人,其祖父是已经告老回乡的苏太师,先帝在时曾金口玉言,说其配享太庙。

这苏家也是个纯臣,他们一心忠于皇家,换句话来说,就是他们只认皇帝。

昭文帝突然点了苏澈做状元,联想起如今朝堂的局势,大臣们不得不多想,这苏澈作为苏家后人,文章自然是不错的,可比起周鹤川那篇鞭辟入里的文章,便显得空洞无物。

再说榜眼,榜眼的身份更微妙了,是丛家人,昭文帝前不久才在朝堂上因为丛海弹劾大长公主发怒,把丛海贬到了偏远之地。

如今却点了一个丛家人做榜眼……联想到丛家人是忠实的太子一榜……莫非昭文帝对太子也不是那么不满意?

一时间,那些已经投靠了其他皇子的大臣心里有些惴惴不安。

……

每次放榜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不过这次可没人抱怨,都知道当日殿试时是什么状况。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外人只知晓中了进士,这是天大的好事,这些新晋进士当着别人还能做得一副高深莫测样,等碰到同科时,都是无比惭愧与汗颜。

等这一科程文出来后,都是竞相争看。不过这一次就只有头十名的程文放出来了,其他的人却无。

互相了解了一下,都知道彼此写得都意不达题,朝廷不放出来也是给他们留了颜面。

大家先看的自然是状元郎苏澈的文章,一手好字不用说,确实文采斐然,不愧是苏家后人。

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直到他们看到探花郎的文章,不禁拍案叫绝,这探花郎的文章才是真的好!有理有据,深入浅出,竟是如此偏门的策题都能写成这样,听说探花郎是穷苦出身,可瞧这文章,是到底行过多少路,看了多少书?

有些东西是四书五经上面没有的,比如包括台城所在的燕台十三城。

相比较而言,状元郎的文章就有些黯然失色了,词藻虽华丽而空洞。

再看那榜眼,放在状元郎和探花郎的文章之间,简直是惨烈的对比。

状元郎好歹文采斐然,虽然所言之物脱离实际,但是也能理解,毕竟策题所说之地在边塞,谁去过?

他们也是看了探花郎的文章,才知道大梁竟还有那么极北的地方。

当地族群混杂,和匈奴混居,常年处于混乱之中。而且此地生态极其恶劣,不光地处严寒,且沼泽密布,朝廷建设驿站粮道不易,以至于消息迟延,经常会发生匈奴跑进邻近城池劫掠人口之事,百姓苦不堪言。

来看程文的读书人心中都不禁生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周鹤川只是第三名?

在看到程文之前,大家觉得周鹤川年纪轻轻就中了探花,必然是有什么猫腻。

然而看到文章之后,大家都觉得,周鹤川没得状元,这其中定然是有什么问题。

说起来,这道考题是昭文帝一时兴起所出,却没想到后续引发了人们对燕台十三城的好奇。

知耻而后勇。

由于文章的欠缺,竟致使许多新科进士大量翻阅各种书籍资料,竞相探讨起此地情形来,这倒是让人始料未及之事。

金殿传片后就是跨马游街,等到跨马游街的时候,周鹤川可算彻底出名了!

凡考取进士的人,都要在金銮殿上传呼姓名,然后把姓名写入“黄榜”,捧出午门,在鼓乐御杖导引下,经承天门穿过,转出左宫门,张挂在临时搭起的“龙棚”内。

由今年的状元苏澈率领新进士看榜,随即由顺天府尹给状元插花、披红绸,新状元和榜眼以及探花骑上御赐的高头大马,走过天街,以显示“皇恩浩荡”。

这御赐游街,他们头戴金花乌纱帽,身穿大红蟒袍,手捧钦点皇圣诏,足跨金鞍朱鬃马,前呼后拥,旗鼓开路,欢声雷动,喜炮震天,遍街张灯结彩。

到处人山人海,气势非凡,热闹异常。

京城的大街小巷围满了人,胡又晴早早在观景角度最好的茶楼上占了个位置,拉着林六娘一起。

当周鹤川骑着高大的骏马出现,胡又晴兴奋的拉起林六娘的手:“六娘快看是你夫君!”

周鹤川穿着御赐的大红蟒袍,戴着金花乌纱帽,这大红大金穿在他身上不显俗气,反而更衬得他年轻俊美。

有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说起来前三甲的年纪都不算太大,状元和榜眼也算得上是翩翩少年郎,而周鹤川一出现的时候,只觉得天地的光辉都集中在他身上,好似女娲造人时,对他格外偏爱。

于是胡又晴的喊声很快被另一群少女淹没。

数不清的瓜果从两边的高楼上往下抛去,这是大梁历来的习俗,在两旁还各有侍卫手捧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