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惊心动魄三十小时(3)(1 / 2)

加入书签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四发引擎的巨大轰鸣声中,体长47米的运20在地面滑出一长段距离,稳稳地停在义东园区的机场跑道上。

这个按顶级民用机场标准建设的跑道区,可以承载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的民用飞机,但是平日里却显得有些屈才——使用者大多是对起飞跑道要求不高的短途飞船,就连能飞出大气圈的太空飞船起降,也只需要三四百米的短距离跑道。

陈文浩和严国平站在指挥大厅里,透过超大的透明观望窗,跑道区的情况一览无余。

陈文浩看了下时间,从接到肖特派员的电话到现在,不过两个半小时出头。除去飞行需要的1个半小时,剩下的那点时间估计都用来召集团队人员了。

“看来上面的反应有点强烈,为了赶时间,把这个大家伙都派出来了。不过这也说明我们的飞船续航里程还是有点短。”

军方是无限未来所出品飞船的最大采购方,目前太空飞船还未对外销售过,外售的都是大气层内飞行的人货两用飞船,从一开始的600公里续航经过几次改型后,最新款的续航里程堪堪超过了900公里。这个续航里程数,放到中短途的运输上使用,已经绰绰有余。不过对于京城飞义东的上千公里距离来说,还差了那么一口气。当然,速度上相比喷气式飞机,也还有一定差距。

相比陈文浩还能轻松调侃,严国平就要严肃许多,小声确认,“真的要把小卡公开?”

“没做大之前还能藏着掖着,到现在的地步,你只要还想做事,总得给人一个能够接受的理由。再说了,小卡也同意了。”

严国平不再说话,他其实也懂这个道理。扪心自问,在不知道小卡存在的时候,他同样对公司的技术来源充满了好奇与困惑。而在网络论坛和各路媒体报道中,同样的疑问不知道被重复了多少次。国家想必也是存疑许久,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直接插手。

……

随后的流程没有想象中的咄咄逼人。肖特派员带来一支20多人的团队,成员主要由航天方面的专家和军方代表构成,陈文浩被要求面对特别团成员就太空飞船和太空站的事宜做进一步阐述。特别团里不少人在之前的各种会议或是讲座中曾见过,陈文浩有一种脸熟团的感觉。

而像严国平等其他参与太空飞船发射的人员,则被暂时留在了指挥大厅现场,不过每个人依然可以操作各自的电脑和相关设备。只要不擅自离开,留守在大厅出入口的几名特派团人员都没有干预的动作。

当然,对于和小卡时刻保持连线的陈文浩来说,所能掌握的信息超出一般人想象:离园区十公里外开始,与园区相连的数条交通要道上都多出了临时关卡,没有获得许可的车辆被指挥着调头或改道。园区范围内所有拨出和接听的电话、网络信号,也进入重点监管视线。

这就是国家力量……

留在指挥大厅内的所有人并不知道这些,些许紧张的他们其实没多少工作,已经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圆心飞船足够智能化,并不需要地面指挥的人工参与,各家飞船的飞行参数和测试数据实时传递着,不停滚动刷新着地面指挥大厅内的屏幕。

除了部分侧重于收集信号数据的岗位,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留给了位于大厅中央多块巨大的虚拟投屏,投屏上实时播放着八架圆心飞船传回来的视频信号:幽黑、寂静,无垠、但却壮观。在某些视角的视频记录上,还能清晰地看到集群前进的其他飞船的尾焰,算是为一整幅黑色背景画面添上亮色。

同在大厅内,一块相对没那么起眼的投屏上,显示着倒计时:22小时19分22秒。

这是离圆心飞船预计到达指定太空区域的时间。

另一头,陈文浩作为主角的阐述会,就少了点闲情逸致,多了点一波三折。在介绍了太空飞船和太空站的几个节点进度和突破技术后,陈文浩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项目文档,相比之前提交的报告书,这批资料的内容更有爆点,包含了整个项目中使用的各项技术简介、太空站的后续计划等等。

这让特别团众多专家群情激昂,甚至是当场质疑。因为其中列举的不少技术,已经突破了国内航天技术的天花板,有些技术更是在场专家正在主攻的方向。面对这些,陈文浩选择了直接让小卡出来“登台亮相”。相信以小卡的知识储备,足够消除这些疑问。

至于保密方面没什么好担心的,能进入特别团的,都是有国家相应部门做过严格筛选的,保密的问题,就不用自己操心了。

从航天到人工智能,两大前沿学科间的差别可不比痴男怨女间的纠葛简单多少: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学航天/你却爱ai/我说,当ai遇上航天,便是理工科生的浪漫/你却说,有了ai,便胜却人间无数……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浩瀚无边,专业分工和细化已是持续多年的趋势,像百余年前时不时冒出个在多学科领头的科学大牛的现象,几率已是微乎其微。在座的特别团成员虽然多数来自各科研院所和团队,在学历和学识上可以吊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