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演戏真累(3 / 4)

加入书签

事事想到,绝无遗漏。

身为陆朝歌身边最信任的人。

徐应元为有这样的小主感到高兴。

他也希望自己的主子可以越飞越高,若是能成为一代明君那是再好不过了。

陆朝歌休息了一小会,坐起身子来:

“皇帝不是应该需要批阅奏疏的吗?怎么到现在朕都没有看到一本奏疏?”

刚忙完,陆朝歌又开始给自己找活干了。

徐应元不含糊,连忙道着:

“奏疏一直都是司礼监掌管,老奴刚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还不太懂其中的规矩,老奴这就去司礼监那边看看。”

陆朝歌却是直接起了身,甩了甩袖子。

“朕跟你一起去。”

徐应元没有丝毫犹豫,打算随同陆朝歌一起去司礼监。

这时,准备带路的年轻宦官连忙道:

“皇上,我这就去通报司礼监一声。”

毕竟是皇上要去视察工作。

若是他们不出来迎接。

惹得龙颜大怒。

他自己也得跟着遭殃。

然而,陆朝歌一摆手,道着:

“不用。”

年轻宦官有些发愣。

但是皇上说不用去通报,他也不敢自作主张去。

只得是硬着头皮带着皇上过去了。

他心中期盼着,司礼监可不要出什么岔子才是。

更希望皇上生气的时候不要牵扯到自己。

他只是一个小小带路奴婢而已啊!

带路宦官走在前面。

陆朝歌走在后面。

徐应元则是稍稍的走在陆朝歌身后一些。

现在司礼监值房就处在祥宁宫之外。

两边相距不过几十米罢了。

穿过宫墙,转个弯就能到。

距离很近。

然而就这点路上。

无论徐应元、年轻宦官,还有陆朝歌心中都不平静。

徐应元和年轻宦官无非是担心司礼监出事。

陆朝歌则是希望司礼监那边出点问题。

最好被他当场抓到才更好。

他深知大明如今情况。

天下一点都不太平。

内忧外患,许多问题都被一些官员给藏住不报。

按照大明中央处理政事的流程。

各地奏疏通过驿站发到兵部的车驾清吏司,然后再转运到通政使司。

而通政使司的主要责任便是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勘合关防公文,奏报四方臣民实封建言、陈情申诉及军情、灾异等事。

通政使司将送达的奏疏审核一遍后,才会转呈内阁进行票拟。

等票拟完,再交由司礼监按照票拟进行批红,批红之后掌印太监盖印,再给皇帝审批。

经过一系列的流程。

等到皇帝审批同意以后,拟定的奏疏政令便由六科校对下发至对应部门。

依照这种政令机制。

使得明朝皇帝处理政事轻松了许多。

不过也出现了很多弊病。

经常会发生下面人拦截奏疏的现象,使得皇帝没法第一时间了解政事情况。

等了解后。

情况已经变严重了。

等到皇帝为此问责时。

官员之间又开始互相推诿,使得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甚至还出现过一种情况。

就是内阁大臣与司礼监太监合作,彻底把控朝政的事情,如万历皇帝时期的张居正与冯保。

天启皇帝时期,魏忠贤更是极度专权。

自宫中经常会下发不经内阁票拟的旨意。

而且经过内阁票拟的奏疏,也必须等魏忠贤到了司礼监之后才敢批答。

当然,外人看来是魏忠贤专权。

实际上魏忠贤代表的都是天启的意志。

另外。

凡是进入司礼监的当差太监,都是在宫中内书堂读书毕业的人员,多多少少都是有文字功底的。

批阅奏书根本不在话下。

后世网上传言,魏忠贤是文盲,大字不识几个,这个就有待考证了。

毕竟要想进入司礼监,不说有极高的文学素养,但是如果字都认不得,根本进不了司礼监。

只能说,后世将魏忠贤黑得有些过了。

魏忠贤虽然个性贪婪专横。

可他对天启皇帝还是极度忠诚的。

这也是陆朝歌为何只是罢黜了魏忠贤,却没有将其杀掉的原因。

短短的几十米,就如同上千米一般。

徐应元和年轻宦官觉得这条路无比冗长。

到了司礼监值房。

由于才刚搬到这里,所以连个门牌都没有。

再加上没有提前通知,陆朝歌等人到的时候,王朝辅正带领着司礼监众人在忙碌着批红。

王朝辅眼神微微一瓢。

本以为什么人来了。

只是当看到穿着龙袍的陆朝歌时,不由得吓得后背一凉,立刻放下手中的活上去迎接。

“奴婢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的一句话,惹得司礼监的太监们全部都跪了下来,一齐朝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