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皇太极34岁(3 / 3)
率兵前往镇压。他们先宣布“汗谕”,对拒绝剃发的汉人进行我i额写利诱;随后驱骑挥刀,将拒不剃发归降的男子惨杀,并俘获其妻子。他命将这些俘获人口,分赏给官兵为奴。强迫汉人剃发,引起激烈反抗。
2大量迁民。
他为加强对辽东汉民的控制,防止叛逃,曾多次下令大量迁徙辽民。如1621年11月18日,他派阿敏贝勒带兵五千,前往镇江,强令镇江等地居民,在寒冬时节,携妻抱子前往萨尔浒等地,并将孤山堡以南凤凰地区房舍全部纵火烧毁。被迁地区的汉人,头一天得到迁移汗令,第二天就被驱赶上路。西起大凌河东到鸭绿江,南自锦州北至蒲河,河西居民迁往河东,城镇居民迁往村屯,扶老携幼,扫地出门,城郭空虚,田地抛荒,哭声震野,背井离乡。稍有恋居者,即惨遭屠杀。仅搭背离了代善在义州一次就杀死三千人。被驱赶的移民,男子受鞭笞,妻子遭□□,老弱填沟壑,童婴弃路旁;白天忍饥赶路,寒夜露宿荒郊。他们被迫赶往陌生的村屯,无亲无友,无房无粮。命大户同大家合,小户和小家合,“房合住,粮合吃,田合耕”。这既扰乱了辽民的安定生活,又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被迁的汉人,或为“计丁授田”的民户,或为“按丁编庄”的壮丁。无论是前者或后者,都被降作后金的农奴。
辽民被迁后,努尔哈赤没有田地授予,命他们同当地居民合耕。这种政策的结果是,既剥夺了被迁徙的辽民的田地,又掠占了当地居民的土地。实际上,大量的汉人,耕无田,住无房,寒无。他们连年苦累不堪。生活悲苦到了极点。
3、清查粮食。
后金本来粮食就不足,大量迁民后出现粮荒。努尔哈赤为筹措粮食,除派夫役搬运缴获明仓粮谷外,还派人清查辽民的粮食。他下令汉人要如实申报所有粮谷的数量,然后按人口定量。他不许汉人卖粮食,要低价卖给汗的官衙。汉人缺粮,向官仓购买,每升银一两。粮食极为短缺,辽民因缺粮,饿死的人很多。为解决粮食问题,1624年正月,他再命普遍清查粮食。规定:凡每口有粮五升,或每口虽有粮三、四升,但有牲畜的人,算作“无粮人”。他命将“无粮人”收为阿哈。不久,下令将各地查送的“无粮人”全部杀死。屠杀“无粮人”可能是因为没有余量养活这批人,或借以警告隐匿余粮不报的人。然而,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都是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
4、征发差役。
后金向辽民征发繁重的差役、筑城、修堡、运输。不一而足。这样辽民的劳力、耕牛、车辆在春耕和秋收时被大量征发,妨碍生产,引起不满。
总结:明后期以来,辽东的社会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生产的破坏和粮食的短缺。由于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致使饥寒困苦之民逃亡,反抗日甚一日,终于导致了明朝在辽东通知的崩溃。很明显,任何一个政权,不论明还是后金,如果不能有效地阻止社会生产,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就休想稳定其统治。二者所不同的是,在恢复和发展生产的问题上,努尔哈赤面临着比明更加严峻的考验。明还可以调运关内的粮食接济辽东,而后金与明俨为敌国,内地的粮食供应完全断绝,所以只能依靠辽沈地区的t土地和劳力自行解决问题了。
自幼生活在金戈铁马之中的努尔哈赤,在这场新的考验面前却显得极不高明。在农业占支配地位的时代,劳动者与土地的结合乃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首要条件。而他得辽之后举措失当,实行了一系列错误的政策,使得辽人原有的耕地或被占夺,或被抛荒,而他们原可用于垦荒的人力呵呵蓄力又被征调去服兵役、应公差。辽东广大汉人既然无地可耕,那么恢复和发展生产就无从谈起。同时他给辽东人民捆上了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绳索,激起了辽东的农民、矿工、生员、市民,从辽阳到金州,自广宁到镇江,在城镇、在农村,以逃亡、投毒、袭杀和暴动等形式,进行反抗后金统治者的斗争。努尔哈赤正是在这种国内危机的背景下,率军进攻宁远的。辽东人民的反抗斗争既消弱了后金的国力,又教育了宁远的军民——为免遭八旗贵族的铁蹄的□□,只有拼死抵御后金的南犯。
总之,努尔哈赤实行的一系列错误政策,不仅使他失去了取胜的民心,而且失去了取胜的物质条件。
以上内容来自牛淑贞《努尔哈赤宁远战败的原因》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