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5章(1 / 2)

加入书签

几个小娃拎着两串麻雀回了家,有峰还显摆地见人就说:“烤麻雀,吃肉肉,香!”一路上引起多少孩子羡慕的眼光。

回到家后,家里的几个女人看到娃们拎了这么多麻雀回家,有点惊讶。捉麻雀是个很要耐心的事儿,小娃们没什么耐心,捉个一两只就觉得没意思了。有峰抢着告诉奶奶:“家家说要给我们烤麻雀吃,可香可香了。”

小雨把麻雀褪去毛和皮,剪开肚子,清理好内脏,洗得干干净净。这一串动作是做的行云流水,利利索索。

张秀英看得啧啧称赞:“小雨做活儿可真是利索,这么小的雀儿,收拾的齐整,我老婆子也收拾不了这么快,这么好。” 三个儿媳妇儿连连点头,兰香却觉得很是心酸,心想:这孩子真是吃了不少苦,肯定是在外面没吃没喝,不得不逮着麻雀充饥,才练出这个手艺。

这年头,家家都没有什么调味料。小雨找张秀英要了一点酒和黄豆大酱,给每个麻雀里外抹上了一些。又把家里的大蒜捣了几头,细心地涂抹在麻雀身上,既然没有调味料,做个蒜香麻雀吧。她问了问家里人的口味,从屋檐下挂着的红辣椒里拽下一个,碾成粉末,分出一半麻雀,撒在上面。

几个小娃饶有兴趣地围着小雨,看着她忙乎。小雨又指挥几个小娃捡来一把木棍,用小刀削成合适的粗细,洗刷干净。

做晚饭的时候,麻雀也腌得差不多了。小雨在木棍上穿上麻雀,伸到灶膛中去烤。烤麻雀,除了调味,重要的还要掌握火候,这一点,小雨经验老到。

她穿越前在饭店当了学徒,打了两年工。虽说手艺比不上大厨,可是也颇有几个能拿得出手的招牌菜。在那时候,麻雀真是鸟枪换炮的典型,从四害之一摇身变成国家保护动物,饭店可不敢用麻雀做菜。可是鹌鹑就没那么好运了,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烤鹌鹑就是小雨的一个拿手菜,她烤过的鹌鹑,没有上万,也有几千只了。

小雨不断的翻腾着木棍,烤麻雀的香气从炉膛中飘出,有峰和春妮的口水已经流出嘴角了。

“呦,院子里就闻到香味了,今天吃啥,这么香!”陆陆续续回家的放学娃和男人们一进院门,都奔着灶间来了。

兰香看到杜建国进了屋,赶紧把他拉在一边,悄悄问他:“小雨的事儿,书记和大队长咋说?”

建国摘下棉帽子,搓了搓手,说:“书记说放在大队部肯定不行,没人管孩子,让咱们先带着。他们先去派出所问问有没有家里丢孩子的。要是我们不想养,也给他们个准信儿,他们可以先帮着安排一个能临时养孩子的人家。”

小雨把二十几只麻雀都烤好后,放在大盖帘上端上炕桌。

大家伙儿一看,嗬!烤好的麻雀色泽焦黄油亮,又因辣椒粉和黄豆大酱增色不少,香气四溢,肉香中还夹杂着淡淡的蒜香,闻上去就让人食指大动。

孩子们使劲地吸着鼻子,想多吸点香味。眼巴巴地看着,就等着奶奶的一声号令。

红薯饼和苞米面糊糊也端上桌后,终于开吃了。

饭桌上的每个人都分了一只麻雀,大人的是沾着辣椒粉的。吃起来香辣可口,很是够味。

麻雀的肉质嫩滑,烤的是又焦又酥,真是外焦里嫩,味道好极了。谁也不舍得大口吃,都是小口小口地砸吧着味道。

刘秀英忍不住称赞道:“小雨这手艺,真是没得说。”

杜建昌也跟着说:“我还没想到过,麻雀能这么好吃呢。”

饭桌上人人点头,纷纷赞同。

可是麻雀太小了,就是小口地吃,不一会儿也吃完了。刘秀英又把剩下的几只麻雀给孩子们分了。孩子们吃的高兴,纷纷表示明天一定再去捉更多的麻雀。

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再捉麻雀就不容易了。

从他们几个拎着两串麻雀回村开始,在御虎村的孩子们中间,兴起一股捉麻雀热。人民群众的孩子们的智慧是无穷的,除了用笸箩扣麻雀,还玩出了很多花样。

有的娃把高粱、谷子之类的粮食用酒泡几天,再拿出来晒干,洒在空地上。麻雀吃了会头重脚轻,东倒西歪,接二连三的醉倒,娃们兴高采烈地跑过去捡麻雀。这种严重浪费粮食和酒的行为,通常得到的除了麻雀,还有一顿臭骂和打肿了的屁股。七岁的梁二狗,被他爹拎着棍子满村子撵着追。可怜的二狗,绕着村子跑了两圈,也没逃得了这顿打。

大人们双手插在袖筒里看热闹,还不忘教训自己的娃。

“看看,浪费粮食就得挨顿狠揍。”

“听说二狗浪费了他爸一瓶二锅头,啧啧,打一顿太少,我看得多打几顿。”

“隔着棉裤打能有多疼?二狗爹!扒下裤子狠点打。让他长点记性。”

真是板子没打在自己的屁股上,看热闹不嫌事儿大。

二狗哭爹喊娘的嚎叫声给村里的小娃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从此,御虎村的麻雀再也没机会吃到酒香粮食粒儿了。

有的娃半夜里打着手电筒,在屋檐下和草垛子里面掏麻雀窝。手电筒强烈的光束刺得麻雀晕头晕脑,束爪待擒。这样一掏就是一窝儿,效率很高。

还有的娃想出了用马尾巴毛做成套子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