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兰沟甸初败(2 / 3)
今番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朝廷与穆栩相约,于八月初共同举兵,难道要让朝廷失信于一节度使乎?”
作为被童贯一手提拔的杨可世,也觉得冒然进兵有些不妥,遂建言道,
“事起之由,毫发未尝预,一旦临利害。若仓卒失计,我辈要领固不足惜,恐有不虞,辱国为重,愿大帅三思而后行!”
此话说的可谓合情合理,童贯一时之间不免犹豫起来,不想在座的雄州知州和诜却嘲笑杨可世道,
“本官曾听人道,杨将军往日自夸能敌万人,胆气绝伦,视堂堂之师如土鸡瓦狗,谁知今日一观,竟是个懦夫之辈。
今枢密奉官家之诏,统十万雄兵于此,面对强弩之末的辽人,岂有失败之理?”
杨可世素来以勇勐闻名,今日却被和诜如此当众羞辱,不禁气得脸红脖子粗,半晌不发一语。
而童贯在听了和诜此话后,本有些迟疑的心,顿时重新坚定起来,当下就传令将全军分为东西二军。
东路军由种师道统领,和诜副之,驻扎于白沟,王禀率领前军,杨惟忠率领左军,种师中率领右军,王坪率领后军,赵明率领选锋军。
辛兴宗统率西路之兵,驻扎范村。焦安节统率左军,刘光国、冀景统率右军,曲奇、王育统率后军,吴子厚、刘光世统率选锋军,并听刘延庆节制。
为了安抚杨可世,童贯特意又以杨可世为前军统制,节制宋江、王禀所部,归入辛兴宗帐下。
还命杨可世招募勇士,在边境来回驰骋,散发招降檄文,并再三强调,军队没有他的允许,不得随意过界挑衅。
可接下来几日发生的事情,委实出乎了童贯意料,在命人散发招降檄文数日后,始终不见一个辽人来降,这不禁让童贯大为惊奇。
本来按他所想,就算契丹人想要垂死挣扎,不愿轻易投降,但此地的汉人却不该如此,这些旧疆臣民,难道不该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吗?
其实童贯之所以会抱有此种不切实际的幻想,除了是对燕云形势有所误判外,还存了另一个见不得人的心思,那就是不想为穆栩白白做了嫁衣。
虽说穆栩如今明面上已受朝廷招安,甚至还即将迎娶帝姬,但长久以来,出于对武人的防备,大宋君臣岂能放心于他?
所以,在临行之际,赵佶曾特意叮嘱童贯,最好能兵不血刃收复幽蓟,免得鹬蚌相争,给了穆栩可乘之机,让其愈加势大难治。
眼见与穆栩相约的时间已近在眼前,童贯心里是越发着急,竟异想天开起来,向涿州、易州等地派出使节,企图说降当地官员开门纳降。
他却不知道,这些使节还没走到地方,便先后遭了毒手,连首级都被割下送往了幽州。
原来在两个月之前,辽国南京留守耶律淳就得到探子密报,大宋近来兵马调动频繁,恐有趁辽国内乱北上之意。
耶律淳自不敢怠慢,令人仔细留意宋朝动静的同时,又派人去向辽主耶律延禧请援,希望其能以国事为重,暂时放下私怨,发兵前来支援。
但信使带回来的结果,却让耶律淳极为失望,只因辽主耶律延禧不仅不愿派兵来援不说,还想将南京等地的兵马调去关外,以应对女真人日益凶勐的攻势。
到了这个时候,耶律淳只得选择背水一战,他先将南京道一众文武召集起来,随后就对他们说了当前形势。
辽人一向看不起宋人,此刻一听到宋朝竟要行背信弃义,趁火打劫之事后,个个义愤填膺,表示要与宋军决一死战。
耶律淳一看军心可用,不由大感安慰,在与众臣商谈一番后,定下了以下应对之策。
放弃妫州之地,由从云地逃回来的耶律佛顶为北路军统制,率一万大军驻守居庸关,防备穆栩进犯。
再将南京道所有骑兵集结起来,约有一万两千之数,全部交由耶律大石统领,由其阻挡宋军北上。
因此,就在童贯一行还满怀期待,等待辽人望风而降之际,耶律大石已亲率大军,来到了他们眼皮底下。
在这种情况下,童贯所遣的使节怎么可能有所作为,这些人刚一进入辽国境内,便被耶律大石的斥候逮个正着,枉自送了性命不说,还让耶律大石从他们口中,探听到了宋军虚实。
在知道宋军上下并无战心之后,耶律大石大喜过望,当即立断带领大军到了新城以南,将一万大军埋伏在兰沟甸附近,又命副将牛栏监军萧赫鲁率领两千奚族骑兵作为疑兵,引诱宋军主动出击。
兰沟甸位于新城西南方向,这里原来是一条河谷,此时已干涸成一条南北向的大路,路两侧则是长长的斜坡,坡上是大片大片的松树林。
而驻守在兰沟甸不远的不是旁人,正是宋军西路军先锋杨可世。
杨可世先前在雄州会议上,被和诜讥讽为懦夫,本就在心里憋了一团怒火,此时见到辽人不过千余人,竟敢前来挑衅,遂不顾童贯之令,悍然带领四千轻骑进入辽境,一路追杀而去。
当大军行进至兰沟甸时,久经沙场的杨可世一见周遭环境,立即冷静了下来,察觉到有些不妙,便想下令退兵。
可惜为时已晚,伴着三声号角响起,两面坡之上乱箭齐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