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特色投资(1 / 2)
特色投资
投资肯定不小,但也没有想象中的大。
一来是乡下地段的建筑成本小,二来这里也被全部承包下来,不涉及到迁户什么的问题。这一点晚篱可是嘱托了她爸去考察了又考察的,务必要做到没有一点纰漏。三来这段河流本身就是县城那条绕城大河的最大支流,政府也划拨了少许的维护资金到镇上,镇上则分段将资金给了晚篱爸他们。
现在已经开始闹起了工厂改制什么的,镇上还算好,大部分是集体企业,不受这方面的限制,但是前景并不算好,很可能到底还是要走破产清算的路。
九十年代的小镇旅游还没人涉足,晚篱也没想过要马上见到收益,她手上的钱已经足够多,妮特给她介绍的理财顾问完全当得起那份高额的理财费用。
小镇的建设并不是三五个月就能看到成效的,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固河堤,改善河边的环境。
晚篱爸跟她姑爷两人目光也不短浅,除开自己承包的那一段外,还延伸到上下场口的两座石桥处。
河堤加固之后就是围栏建造和美化的工作。这一部
分是晚篱带着人亲自回来测量并设计的,美化需要的花种和灌木也是委托了县里面的绿植公司进行专门培育。因为这一笔订单,晚篱爸跟环保局的关系搭建得也不错,还专门请了环保局的领导来实地视察。
这个改造方案虽然是晚篱家用来盈利的,但是于市政建设上也是一个功绩,县里的领导得了好处也会给与一定的便利,比如维护费用和人手编制,就是县里给解决的。
作为整个景区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下场口的河神庙也被复原了,镇上给批了一块地进行建造,信众们也乐于集资,桥头上的功德碑工工整整的记录下了所有的捐款。
还有另一头的宗祠也进行了复原,只是功能被改变了,建成了一处会馆。
他们这个镇的祖先都是从湖北一带迁过来的,最初的宗祠也是湖北迁来的那个最大的家族建成的,现在直接建成了湖北会馆也算是不忘祖籍。
这个建筑晚篱爸他们没插手,是镇上的老人们出面筹款建成,当然,晚篱家也捐了不少的钱。建筑设计师是专门从湖北请过来的,制式都是按照那边的风格
进行了适当的修改而成。
当中的舞台可以用来请戏班唱戏,也能用来给镇上的文化队进行宣传表演。两边的底层都是通透的廊式结构,摆上了八仙桌,供老人们聊天喝茶歇息。
左边二楼是文化馆所在,有阅览室之类的地方,是提供给孩子们学习娱乐用的。右边的二楼目前没有派上用场,全部空在那里,等有需要了再进行装修。
一个地方有了文化的中心便有了凝聚力,再加上镇上的老人在家里还是很有威信的,他们聚在一起还能有效的改善镇上各家各户的关系。凡有了什么矛盾,直接找到老人们求评理,通常都会公正公平的解决。
问题解决了,大家还是友好的邻居,不会因为积累起来的矛盾而闹到无法收拾的程度。
晚篱爸还建了一座简单的污水处理池,并请来建筑设计院的水利老师进行设计,又请了环保局的专家一起讨论,将污水处理池建成了一座活水净化景观。当然,最初的沉淀池还是有的,这里的污水处理设备全是晚篱找人购买安装的,目的就是为了净化他们庄园里很有特色的蜡染工坊产生的污水。
蜡染工坊都是用的植物染料,矿物染料可能占了有
八分之一的样子,化学合成染料是一点没有。打造的就是老式的传统手工染织作坊。这里既可以是一个景观,又是一个很有本地特色的蜡染布料的出产点。
晚篱的妈妈思来想去还是从丝绸厂辞职了,库管的工作虽然轻松,但是责任很大,而且三班倒,上班的时间对她的身体健康很有影响。再加上现在县里在考虑要不要将纺织厂和丝绸厂进行整合,如果一旦落实了,很多职位就需要进行调整,想要保留甚至换个更轻松的工位,那就得去送礼。
对晚篱家来说,送礼根本不是家庭的负担,但是平白给人送那么好的东西,还不一定能心想事成,晚篱妈就觉得很心痛。加上晚篱大姨的劝解和晚篱爸跟儿女的支持,她干脆咬着牙接下了染坊的事情。
为了能顺利的建成染坊,晚篱妈自从成年之后就没再拿过书的手再一次摸到了书页,还强迫自己去请教老师甚至上山下沟去找寻老师傅求教。这次去寻找老师傅倒是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还真被他们在山里找到了好几位有传承的染匠后人。晚篱爸跟县文化局的老师联系后,专门将人请出了山,就住在镇边的庄园里。
这个时候还没有后来的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但是从县里到镇上,都在寻找改变的契机。晚篱爸妈请来的老师傅本就拥有一手绝技,再加上不需要政府给多少金钱上的支援,所以在另外的环节上,一路大开绿灯,让晚篱爸妈能放心大胆的打造西南民俗小镇这个概念。
当然了,这个概念还是晚篱给他们提出来的。而且也不能说这样的小镇在以后会很红火,只是说他们可以利用这个庄园建立养殖和种植已经特色手工一类的经营,既能实现收入,又能帮镇上解决用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