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凭什么?(2 / 3)
!
还Tm是赔钱。
其实要真说起来,《投名状》这部电影的质量还是非常不错的,陈可欣基本上发挥了他的最强功力,三大男神和京圈儿二代女神的表演也不可谓不卖力。
还是那句话,然并卵!
打得是够热闹,可是到了那些专业影评人的口中,这片子主题不明确,一通打到底,到底要说什么,普通观众没瞧出来,专业人士也是稀里糊涂。
纳“投名状”为的是什么?
自然是表示结义兄弟之情牢不可破。
当然,淳朴的古人汉子们没学过逻辑,被一个漏洞忽悠了几千年仍然将其当成宝贝,那也是蛮正常的。
因为在这种语境下的“兄弟情谊”,其本质就是“仓促”而“盲目”的,所谓“义气”,是以“血性”为先的,讲究的是“一时兴起”,鄙视的是“婆婆妈妈”。
既然“兄弟义气”从根源上就是仓促而盲目的,那中间出点差错,简直是必然的。可淳朴的兄弟们偏偏想不开,非要从外部找原因,非得找外人来垫背。这就不仅仅是脑袋进水,而是一种悲哀了。
所谓道义的虚无,所谓人性的反思,陈可欣的《投名状》一开始估计是想这么走的,不然也不会很早就借旁白点出“结义”的脆弱性。
三人之中,庞青云同学的动机与情义无关。但是,这只是旁白这样说,陈导要真是按旁白所描绘的青云同志来刻画人物、安排情节,那本片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可是,在实际的影片里,陈导似乎舍不得放弃“挖掘”李连洁的“表演潜力”,要“着力表现”庞青云同志思想性格的复杂性,故而并没有安排这个角色在“情理”上有多么出格,无论从观众的角度,还是从兄弟的角度,老庞的作为,超出兄弟情的地方并不多。
诚然,和嫂子有一腿显得不那么道义,但并非没有原因,谁叫人家在没认识老赵之前就先“野.合”了一下呢,谁叫人家那一下下就有了真感情呢?
可惜陈导在表现“口头承诺上的兄弟”与“真实的情谊”之间有些摇摆不定,他既想通过老庞的功利无情,来说明“投名状”的脆弱与幼稚,又不想让老庞这个角色彻底沦为反角,所以电影看似说老庞的不是,其实反而突出了老庞的无奈与真情。
杀苏州守军的争执中,老庞违背的是笼统的“江湖道义”,对老赵及三人的前景还是从长远考虑的,三人内部的兄弟“情”其实并未动摇。
即使最后杀老赵,陈导又安排了老庞一个人演哭戏,而且看起来还哭得不假,至少证明老庞并非只是利用赵、姜二人,他只是情非得已。
似乎陈可欣想要让庞青云表现成为一个身在局中,无法自已的性情人物,可是,这样一来,影片的主题就乱了套。
一方面,陈导想要突出表现的“兄弟叛乱”没了根据,因为大家还是有真感情的,另一方面,陈导想给老庞的无奈悲剧性找些根据,可惜又没讲充分,搞得大家都模模糊糊的。
其实,如果抛开影片关于“兄弟义气”的宣传,纯粹地看片中人物在其中的作为,会发现一个更为连贯、甚至更为精妙的主题:乱世中个体命运的挣扎与无助。
但是成片的效果,陈导仅仅在老庞一个人身上“点”出了这一个角度,还不是特有力那种,而是羞羞答答、模棱两可的手法。
似乎是想讲出来,却又不想讲的太过直白,结果就是,电影本身从始至终都是模棱两可,观众也看得迷迷糊糊。
到底尼玛谁是坏人?
普通观众看过《投名状》之后,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不过,虽然争议声不断,可好歹有五亿的票房撑着,勉强有了块遮羞布。
可这块遮羞布的效果如果,苏江华作为橙天娱乐的大老板,自然一清二楚,公司最后拿到手里的分成,显然不足以填补巨额支出。
单单是请那三位男神和京圈儿二代女神,一下子就画出去一个亿。
连着两部大制作都没落得好,钱没赚着,口碑也没赚着,再看宋铮,这些年,好片一部接着一部,口碑疯狂积累,钱也没少赚。
苏江华的心也彻底淡了,他终于知道,眼下的社会不是他们当年那个样子了,也不是他能随随便便就能玩儿得转了。
可是要彻底退出,苏江华又不甘心,这两年,他其实一直在投资拍电影,只不过,目的已经从当初要成为中国影视圈教父变得更加现实了,那就是赚钱。
所以,这才有了他和郭小四的合作。
苏江华到底叱诧燕京城那么多年,头脑还是非常灵活的,眼光也很准,他选择和郭小四合作,显然是看重了郭小四这个人身上的话题性,以及郭小四那号称一千七百万的庞大粉丝群。
眼下的影视圈儿,什么最宝贵,不是明星,而是IP,郭小四的手里恰恰有海量的优质IP,每一个都拥有庞大的粉丝群。
《小时代》、《幻城》、《爵迹》,当然了,苏江华是一本都没看过,处在他这个年纪,郭小四的书看起来,简直就是味同爵蜡。
可是这一点儿不妨碍,他看中这些IP,谁让那么多年轻人都喜欢呢。
苏江华就是看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