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剁椒鱼头(1 / 2)
做剁椒鱼头最为重要的是什么?
是辣椒?错!
是鱼头?错!
是……
错!
是湘地的泡椒!
每个地方辣椒的辣度是不一样的,做出菜来,味道也是不一样的。
南方也是分地域,赣省的辣,是让人记忆犹新无法忘怀的。
而东北的辣,是通过生葱生蒜锻炼出来的,对于刺激的痛觉忍耐力比较强。
在帝都吃的辣,更多的是那种炸出来的辣椒,更主要的是香味,拌面、卤煮、涮羊肉吃起来口角流油的那种香。
但是赣省的辣让人自上而下都能感受到一种灼烧;天府之国的辣更多地作用在胃部;琼岛云贵等地的辣,是在口腔里的刺痛感,让人不断分泌口水进行中和。
每个地方的辣都是不一样的。
而湘地的泡椒经过特殊手法的研制,味道上比较的鲜香,但是辣还是辣的。
有个说法,就是湘地的菜,只要是你眼睛看到能吃的东西,全都能给你往里面放辣椒。
外地人不要不信,锅都是辣的!(血泪教训)
回到赛场上,楚然把装在罐子里面的辣椒,以及其他的辣椒交给了其余的两个人。
而他要处理巨大的鱼头。
将胖头鱼一刀一个,直接剁掉了脑袋。
但是剁椒鱼头并不是只用鱼头的部分,而是要连带着上半截一点鱼身,那个部位的鱼肉最肥美。
在处理鱼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下,鱼的身体之内有一层黑膜,正式的学名叫做“腹膜脏层”,也叫“内膜脏层”。一般存在于鱼腹壁和内脏之间。
这层膜对鱼有很大的作用。
腹膜能够包覆大部分腹腔内的器官,有吸收撞击、保护内脏的效果;它还能分泌黏液润湿脏器的表面,减轻脏器间的摩擦。所以,这层膜其实是起到润滑和保护内脏的作用。
对于鱼来说很重要,但是变成食物以后,这层膜一定要刮掉。
有的人在吃鱼的时候总能尝到一点苦苦的味道,这种味道尤其是在吃小鱼的时候很明显,其实就是大鱼的那层黑膜很好处理,但是小鱼比较难弄,所以做出来以后吃到嘴里面就是苦的。
处理好了鱼头,接下来就是腌制。
撒上盐、葱姜、料酒,然后放在小盆里面进行腌制。
四个鱼头都弄完,也过去了差不多半个多小时。
这一步,主要就是为了去除鱼肉的腥味。
而另一边,泡椒和辣椒也都剁好了,楚然将准备好的浏阳豆豉拿了出来,与切好的菜椒、姜蒜末放在了一个小盆里面,然后又准备了一些紫苏叶,等待出锅的时候放里面提升香味。
接下来就是倒入油,开始炒刚才准备的配料。
楚然小心翼翼的控制火,以免炒湖了。
不同的设备,火力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一点点的试。
配料炒出香味之后,将配料浇到鱼头的上面,然后放入笼屉中蒸。
之后就是重复以上的步骤。
其他两个人看到楚然非常熟练的动作都傻了。
虽然剁椒鱼头并不是什么非常难做的菜,但就像是天府之国的麻婆豆腐一样,看上去就是炖豆腐,但是怎么把豆腐做的好吃,里面您的学问是很深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缺一不可。
相传剁椒鱼头可以追朔到雍正年间。
当时有一名叫做黄宗宪的反清文人,因为文字狱身陷令圄,于是开始逃难。
在逃难的过程中,有一天他在赶路途中,借宿到一个湖南的农户家。农户家很穷,到了晚饭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可吃的。不过那天运气好,这家人的儿子从河里钓上一条大鱼,于是女主人就先把鱼头和剁椒蒸了吃,然后把鱼身用盐水煮了吃。
黄宗宪吃了以后觉得惊为天人,久久不能忘怀。等到风波过去他回到家里,就令下人继续给他做这道菜,后来又经过一些改良,才有了现在的剁椒鱼头。
楚然在回顾脑海里面的知识的时候,给他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个地方经典的菜品,无论是传说也好,谣言也罢,都离不开当地的特产。
比如这道剁椒鱼头,如果缺少了湘地的泡椒,那绝对就不是现在这个经典的菜品了。
湘地的泡椒,椒香浓烈、味纯不涩,而如果换成是天府之国的辣椒,那就……大概率变成了鱼头火锅……
经典菜之所以经典,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
当然,现在流传的很多菜的来历,楚然也抱着怀疑的态度,大概率更多地是为了增加菜品的知名度与传奇性,编造出来的。
楚然恰好时间,随后揭开锅盖,将鱼头端了出来。
刚一出锅,浓郁的香味就要顺着蒸锅升腾的热气四溢了出去。
离得近的其他参赛选手,忍不住朝着这边看了过来。
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四道剁椒鱼头被端到了评委席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