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府中咨事(1 / 3)

加入书签

“谋藏于心,事见于迹,心与迹同者败,心与迹异者胜。”————————【太白阴经·沈谋篇】

“明公又在玩笑在下了。”董昭像是什么也不懂的笑了笑,将此事一笔带过。

曹操微微摇头,就连一个外人都能看出来的事,他这个做父亲的又如何看不出来呢?曹操膝下这几个儿子,小的还看不出来,但那几个大的,虽说都各有才干,但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现在年纪还小,暂且看不出来,等到以后长大了,恐怕会是件麻烦事。

但现在并不是考虑这个的时候,曹操以后会有很长的时间呆在长安,呆在家里,他有足够多的机会去教育后代。

眼下,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才是当务之急。

“主公。”典韦从外间走了进来,亲自过来传报道:“郭君来了。”

“快请进来!”曹操忙不迭的说道,终于把他等来了。

“我早说过了,曹公让你拦的是外人,这外人里有我么?”郭嘉玩世不恭的笑声慢慢悠悠的从远处如若无人的走了过来,直看得典韦大皱眉头,他作为曹操的护卫,哪里能让访客这么没规矩的走进来。

典韦当下就想走过去恫吓对方一下,却被曹操抬手拦住:“诶,奉孝不是外人,当年我在青徐进讨袁术,奉孝正随军助我,相处融洽,你难道忘了么?”

他当然是没有忘记的,只不过典韦既需要维护曹操的颜面,又要通过这个方式体现出曹操的宽容大度。如今目的既已达到,他也不便于再施以恶脸,冷瞪了郭嘉一眼后便离开了。

“原来是郭长史。”董昭活络的站了起来,拱手露出笑颜:“自琅邪国一别,长史的精神越发的好了。”

“我现在已不是太尉长史了,遇见诸君,还得向你们行礼呢。”郭嘉摆了摆手说道,朱儁病逝后不久,他便辞去了长史的官职,如今朝廷尚无任命下来,所以在曹操面前他开起玩笑自嘲是庶人一介。

“郭奉孝妄自菲薄了。”曹操很欣喜的看着对方,不单是因为他与郭嘉再度重逢,更是因为郭嘉的到来意味着他背后的颍川士人将曹操视为可接纳的对象。这对于初入朝堂?尚且茫然惶恐,又在朝中势力微弱的曹操来说,无疑是一大助力:“听闻刘并州已奉诏继任太尉?以其宽宏雅量,仁德忠义,奉孝仍在长史之位也无不可。刘并州喜近贤人,奉孝深受朱公栽培?有筹画之功?今后大有可为之地,何必挂印而去呢?”

“自河南投效朱公幕中伊始,便同契同心,简拔之恩?嘉断不敢忘。”郭嘉这时与董昭王必等人谦让一二?便在曹操近旁坐了下来:“只是我性情向来轻傲?不喜俗礼拘束,因此在朝中的已为诸人不喜?如今朱公既逝,我又岂能独存?刘公虽是宽厚长者?但到底恪守礼节?与我本性不容……与其坐受纷争,倒不如借此脱身自在。”

郭嘉言语轻松,但好似不经意的透露了朝局暗藏的杀机,曹操想着,如今董承借由报复管宁等士人一事大肆树威,就连仗义执言的老将朱儁都被对方恶语气死。如今事情过去已有段时间,管宁朱儁等人身死,公卿匿声,董承达到目的后也消停了不少,可依郭嘉这番话,难道事情尚未平复,还有起伏不成?

曹操想了一想,他久在雍凉用兵,虽能通过各种渠道知悉朝廷局势的走向,但中间总是经过各种信息传递中的时间差,导致他并不能完全的把握局势变化。不过这并难不倒他,他很快从郭嘉的话中读出了自己想要的信息,结合自己突然被皇帝召回的经历,曹操心中更加确认自己肩负着莫大的任务!

“刘公当年在幽州确以仁厚著称,深孚众望,只是遇上了公孙瓒,上下龃龉不合,势成水火。若非国家诏书适时而至,将彼等分而治之,恐怕二人相争,刘公会吃大亏。”曹操若有所指的说道,拿以前他对局势演进的猜测来借喻,相信郭嘉不会听不出来,他又添了句:“当然,国家天赐聪睿,没有让幽州生此惨事,反倒使人尽其用,从容收取河北。如今承蒙国家特诏,归入长安,其中大小事宜,自然也在国家庙算之中。”

曹操的意思很明显。

与他同样从地方征调入朝的刘虞虽然有德望,但他不会是也不能是董承的对手!

郭嘉向来是看好对方的雄才大略,当下自然无所谓的笑了笑,两手一摊,道:“明公说的在理,不过虽有天意如此,但也需人力相佐。”

董昭眼睛眯了一眯,立时说道:“这‘人力’又从何说起呢?”

“莫非是要与士人合纵,共制董承?”魏种看了看郭嘉,忽然插嘴道:“管公朱公皆死于董承之手,天下士人皆激愤不已,奈何长秋有宠董承专擅,一时奈何不得。若要将其诛除,非得仰仗士人之力不可,如今曹公携西征克羌之功,昂然归朝,正系天下所望,何不与彼等合力再谋诛董?”

曹操的眼皮跳了跳,对方的建议让他想起了孝灵皇帝时的几次政变,都是因为士人或某一方势力征调外将入朝,导致朝局动荡,威信丧失。兵变伴随着政变,魏种话里没有透露的意思,居然是想让他效仿张奂董卓!

卫将军名义上手绾禁军,这其中就包括精锐的南北军,可这仅仅只是‘名义’而已,就连王斌担任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