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盘尝(3 / 3)
都许县的朝廷不仅是御物,穷的连给官员铸造印鉴的黄金都得从曹操的私财里出,可现在的朝廷跟历史上完全不是同一个处境,曹操却做出了同样的做法,不得不让人好奇。
曹操不在,若是一个解释不好,这个做法就会被看作是轻视朝廷。好在凭借着荀氏的友好关系,曹操在朝廷内部有人,故而不怕这会遭人恶意揣测:“陛下既已褫夺了曹氏费亭侯的爵位,彼等自然不能再保有御物,留之有罪、弃之愈加有过,索性奉还朝廷,以示彼赤诚之心。”
“公达说的是,他送的不仅是御物,更是一个态度。”皇帝颔说道,又将奏疏上‘不敢惜命’、‘窃敢讥请’之类的谦抑辞令再看了一遍,想到这是一代枭雄对他表示伏低做小的奏疏,皇帝心里说不自得是不可能的。在短暂的得意之后,皇帝很快平静了情绪,说道:“可惜这次惩治了他们二者,我再嘉奖曹操,恐有偏袒之嫌,这封奏疏就照往例处理吧。”
荀攸答应了一声,左右此举不过是想在皇帝面前增加对曹操的好感,让皇帝知道曹操忠汉之心,至于赏赉什么的,则无关紧要了。
“曹操要讨伐泰山群寇,这是他任内之事,让他只管带兵去做,粮秣军需,由朝廷下诏责成兖州刺史田芬督办。”他轻声说道,倒真像是让各州方伯俯听命的、全天下的皇帝;而不是偏安一隅的、小朝廷的皇帝。
此时的田楷迫于压力,遣派田豫说服了吕布,与之达成盟好。虽然吕布不会给予任何军事上的支持,但也不会在田楷与袁谭交战时从背后突袭。在保证了后方的安全之后,田楷得以调动全部军力在乐安一带防守袁谭的进攻。
曹操攻伐泰山,说起来是为了打通从兖州向青州的道路、支援袁谭在青州胶着的战事,但究竟是什么用意,荀攸等人心里清楚,袁绍身边的田丰、沮授等人同样心如明镜。
如若要支援青州,完全可以沿黄河,走东郡入平原国,哪里需要自求险阻、穿越泰山等丘陵?
这就是曹操既不愿乱开战衅,再度得罪朝廷、又不愿按兵不动,惹得袁绍不满,而想出的一个权宜之计。他打算在泰山郡慢慢动兵,静待朝廷与袁氏之间的实力消长,然后再凭借着兖州这一块战略意义重大的要地,为自己沽一个高价。
曹操此刻还不是什么强大的诸侯,在两方之间,他需要不断的审时度势,随时调整自己的既定战略,为自己、以及自己的家族姻亲获取最大的利益。皇帝理解他这个骑墙的做法,至于外宽内忌的袁绍能不能忍受曹操这个多年好友在此时对他阳奉阴违,那就是袁绍的事了。
荀攸知道皇帝这是给了曹操一个理由,若是袁绍气量狭窄,怨怒、忌惮曹操的作为,有意让田芬制约曹操,那么曹操便可选择用朝廷下的诏书予以反击,届时曹操就会是新的兖州刺史,同时也等若是直接与袁氏决裂。
转念一想,讨伐泰山,既是皇帝对曹操应对能力与忠诚、立场的考验,又何尝不是曹操个人对朝廷、对袁绍两方格局的试探?
“至于刘备,他这个沛相还是陶谦私相署任,可谓名不正言不顺。”皇帝说完曹操,又提起了刘备,道:“我不曾一次说过,用人之权,操之于上,左右亲近之臣尚不得僭越,况乃地方州牧?自孝灵皇帝驾崩,天下纷乱以来,各地州官鲜有不署任官吏、表任郡守的,这就是权移于下,以至众人肆行无忌,割裂州郡之故。”
赵温与荀攸相视一眼,有些担心皇帝会对这个事展开清算,那样等若是将曹操、陶谦这类中立的诸侯推到对立面去了。
荀攸出于与曹操等人的关系,不好说这些话,还是赵温接过了这个话头,点头应道:“陛下也常言‘乾纲独断’,臣也以为然。只是,愚臣浅见,还以为凡事当宽则宽,当严则严。朝廷迁播以来,大权旁落,关东无主,世道混乱,郡县有所缺,而朝廷无暇补继。是故彼等各置缺官,乃权宜之计,却非全是有意僭越。”
皇帝无声的笑了下,说道:“是这个道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