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赏(1 / 2)
“有令谳而后不当,谳者不为失。欲令治狱者务先宽。”————————【汉书·景帝纪第五】
日落时分,长安的殿宇官舍、坊市民居都罩在一片灿烂的夕阳之中。
自董卓西迁以来,长安除了多了一位至尊,多了一批公卿以外,既没增添别的建筑,更没有给本地带来成为国都后应有的繁华。
几次反复的羌胡叛乱,让长安三辅这些帝国腹地变成了烽火边境。在夕阳里,残破陈旧的殿落,宽阔无人的街道,整齐错落的民居,显得非常苍凉空廓。
在暑气退却,晚风微凉的时刻,廷尉正法衍坐在庑廊下乘凉。
他一介微末之官,最近却深陷朝局斗争的漩涡,难以自拔。
昨日他还是名声不显的廷尉左监,可不知为什么,一朝便代替兼任廷尉正的黄门侍郎钟繇,被拜为主决疑狱的廷尉正,还特许参与蔡邕等案件的审理。
朝中人尽皆知,廷尉宣璠屡屡违逆圣意,皇帝极为不喜,只是碍于王允作保,一时无法罢免。
自己在廷尉府的异军突起,无疑是皇帝特意安排,想借此弱化宣璠的权力,法衍既惶恐又不安。
王允敢为人所不能为,毅然诛董,法衍是极为敬佩的;蔡邕德才兼备,士人翘楚,他的下场也让法衍极为惋惜,这让法衍倍感为难,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诶……”他看着悬浮在远方城墙之上的一轮红日,悠悠的叹了口气。
“阿翁在为什么事烦心?”儿子法正走到廊下问道。
法衍苦笑说:“区区不才,未料能为天子看中,授以重任,我实在不知该如何报答。”
“这有何难,秉公办理就是了。”法正不假思索的回道。
“秉公办理?谈何容易。”法衍怕他不清楚其中关隘,主动解释道:“陛下拜我为廷尉正,让我与宣廷尉,赵侍中一同审理蔡中郎和张卫尉两人的案子,若是秉承国法,未能发觉盗贼,事后又抓捕不力,视为不能胜任本职,应当自长官以下,尽皆免职。再加上这件事牵涉到陛下,张喜还要罪加一等。”
法正知道其父精研律法,不住地点头道:“那蔡中郎呢?”
“当初大将军梁冀跋扈,朝中三公尽皆附之,后来梁氏被诛灭,太尉胡广、司徒韩演、司空孙朗等公皆论处阿附之罪。”法衍叹道:“只是当时梁氏专横朝堂,手掌大权,弑杀孝质皇帝,与董卓无异。胡公等人迫于权势,无以抗辩,不委身阿附,如何立足朝堂?不立足朝堂,又如何从中保全社稷?”
“这听上去跟司徒王公、尚书令士孙公他们很相似。”法正说道。
法衍看了儿子一眼,缓缓说道:“只是他们没有像王司徒这般敢于反抗,乃至于诛杀奸臣,这也是乃翁我钦佩司徒的缘故。”
“那、孝桓皇帝诛灭梁氏之后,因一时权宜而阿附梁氏的胡公等人是怎么处置的呢?”法正补充道:“按道理,蔡中郎应该也要跟胡公他们一样,处以相同的罪行吧?”
“他们被判处阿党之罪,剥夺爵禄,减死罪一等,免为庶人。”
法正说道:“这就有例可循了,既是按律判决,又有胡公等人的先例。阿翁照这样判,想必谁也说不出什么来。”
谁知法衍摇头道:“那有你说的这么容易,先例是先例,可如今形势大为不同!在王司徒眼中,蔡中郎非死不可,他也不止一次透露过对其的杀机,我若是给蔡中郎减罪,如何能让司徒满意?陛下与太尉马公等人都想宽赦蔡中郎,在朝会为此争论过多次。乃翁我这次被提拔为廷尉正,看似是要在宣廷尉与赵侍中之间安置一个两不相干的人,其实我的一举一动,都有无数人盯着,可谓是身在泥淖,举步难行。”
法正哪里还不明白自家老父两方都不想得罪,又不愿沾惹麻烦的逃避心情?他打小聪慧机敏,平日里通过与法衍的闲谈,对朝政局势有很深的见解。
此时他作为人子,不能直截了当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只得委婉的说道:“请问阿翁,无论是卫尉还是蔡中郎的案子是个什么结果,争这些东西,可有益于耕战?可有益于兴复汉室?”
这话倒是出乎法衍意料,他有些发恼:“申明律法,可以收束人心,安定社稷。官员明法,可任职论事,牧守百姓,将军明法,可使士卒用命,何谓无益?”
法正叹道:“可是自孝和皇帝以后,宦官、外戚接连掌权,士族大臣耽于名利,或是攻讦宦官,或是阿谀外戚,又有几个是真正关心时务的?如今朝廷疲弱,黎庶流离,关东争战不止。此时若还不申明律法,重振纲纪,不消数年,怕是社稷难保。”
还好左右奴仆早已退了下去,法衍先望向四周,心里稍稍安定,转而叱道:“竖子!才读了几天书就敢对国事大发议论,你是要给我家带来灾祸吗?”
法正跪下忙道:“阿翁!如今在您面前已经无路可走了,想要在蔡中郎这个案子里居中转圜,左右不得罪人是万万不可能的。要么就依从司徒,给蔡中郎判死,要么就依从赵侍中,按胡公等人的先例,减死罪一等,免为庶人。”
“依儿子看来,王司徒执法夹带私怨,又听不进旁人良言,数次忤逆陛下,败亡只在朝夕之间!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