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1 / 4)

加入书签

夜幕降临, 人群喧嚣,汗水蒸腾, 呐喊声和此起彼伏的尖叫, 伴随着乐器保养油和舞台设备的味道,参与其中的人无不肾上腺素飙升, 感到自己是某项事业里的一部分。

这项事业就是Helene Fischer在2010年席卷欧洲的, 名为《这就是我》的巡演。

这是体育场级别的巡演舞台, 台下是翘首以盼的热情观众, 他们为了音乐而来, 为了表演而来。

尽管这些尖叫和呐喊并不为了她, 也让卡莉的血液随之沸腾。

不论是上一世,还是现在, 这次跟着Helene Fischer蹭到的巡演舞台,都是卡莉第一次参与体育场级别的演唱会。协调这样一个大型巡演, 需要各种各样不同的工作人员,从灯光、舞蹈到音响等等各个方面保驾护航。从彩排之初,她就感受到了顶级音乐工业的专业和效率。

更有明星和其团队在目标和定位上的明确。

从舞台设计搭建, 到乐队和舞蹈的走位,全方位精准控制。而且Helene Fischer是个非常有整体追求的歌手, 除了音响要最大化衬托她的歌喉外, 舞台和其上的表演效果也必须符合她的要求。

就比如她甚至有吊威亚的表演, 对歌手的体力和唱功的平稳度要求都非常高。

她上一世没怎么关注过欧洲的歌手,只知道Helene Fischer挺卖座的,但不知道她如此敬业。目前她这一时期的形象是短发, 个人定位类似于席琳·迪翁,喜欢穿长裙,和宏大的编曲。

这种大型体育场演唱会,大多数都不会把关注点仅仅限制在唱歌上,比如只有一个歌手、一把吉他或者乐队在台上。

艺术的呈现一向都是多维的,不仅仅要有音乐和人声,更要有对应的服饰、舞蹈和舞台效果,否则观众的钱也掏的太不值了。

就比如布兰妮的“巨蟒舞”,甚至麦当娜90年代惊世骇俗的尖锥状bra,这些视觉冲击,也都是整体艺术的一部分。一般一张专辑巡演的所有舞蹈、服装和舞台动态设计、甚至到乐队互动,都是提前排练好的。越是模式化越能保证效率,日程紧迫的巡演根本没有时间去排练新的东西。这个时期哪怕有电视类现场,很多歌手也会选择把巡演的设计直接搬过来。

卡莉作为暖场嘉宾的参与,对比Helene的复杂表演,就简单的多了——暖场,顾名思义,其作用在于炒热气氛。除此之外,也有延长一个演唱会的时间,丰富观众的感官层次,应对突发状况,给歌手本人争取上场前更多准备时间等等。

因此,卡莉的演唱也就不需要太复杂的表演,配乐的乐队甚至还是借用Helene的,共用乐队也意味着人力成本的节省,而卡莉也还没有自己固定的乐队。

在包括卡莉在内的大多数歌手的情怀里,现场和录音室给人的感觉总归是不同的。现场你能直接感受到观众和粉丝的热情,每一句歌词、每一个音调都能得到瞬时的回应,能实时得到观众对自己嗓音的反馈,而这种回应和反馈也同时感染着演唱者本人。

这让现场总是会比录音室多一份真切的激情。

德国的斯图加特、柏林、法兰克福,然后是巴黎、伦敦、瑞典斯德哥尔摩等,卡莉也坐着Helene团队的私人飞机、或者巡演大巴跟着跑遍了这些欧洲城市。然而由于日程排的太紧,每个城市停留的时间很短,卡莉基本上没有任何时间可以用来闲逛。

她和Helene本人的交集也很少,基本上只有临时化妆间和她那位耳机不离身的助理沟通。巡演中每个人都很忙,连睡觉都得抽空,更何况处于中心的歌手本人。这种连轴转的程度,卡莉都怀疑自己是否能做到。

每场她的歌单都是一样的,Unbelievable打头,Only Girl随后。她上场的时间一般都是官方宣布的演唱会开始时间,首先由她开场。这时候,大部分观众刚入场不久,环境不可避免地较为嘈杂。

至于她是否紧张?卡莉原本以为自己一定会的,这是她第一次面对如此多的观众。前世若有类似的机会,她想她会激动的晕过去。结果,在第一站斯图加特,当她真的在最终彩排时站上舞台,面对着空旷的体育场,想象着表演时会有的千万观众,突然冷静了下来。

这曾是她梦寐以求的地方——一个纯粹的音乐舞台。

当然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演唱会并不是以她的名义开的,她没有售票压力(演唱会的上座率达不到一定程度,是一定会赔的);其次,她发现,经过了组合、脱口秀现场、乃至就职典礼的洗礼,自己早已不是上一世那个在区区一个选秀节目里都找不到方向的傻乎乎的新人歌手。

她明白自己在很多时候,缺的只是对自己实力的信心,和一往无前的闯劲。闭门造车的人很多,而有些人能成功,能在机会来临时恰到好处的抓住,并非他们有多充足的准备,而是他们比她多了一份大胆和泰然,少了一份忧思带来的纠结。

她其实早已经为这个舞台准备好了。

深呼吸,挺胸抬头,灯光打在卡莉在舞台上所处的角落,将她带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